从赢海威的沉浮说起


 

 

今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二十周年,各种纪念文章的确不少,我当然没必要也去应景儿,但面对这样的重大事件的确感慨良多啊。第一次知道互联网这个名词,是在1995年的一本畅销书《恩波智业》中,作者王力在结尾处写到了与一位科技公司女老总的邂逅。这位女强人就是后来在互联网领域大名鼎鼎的开拓者,也是早期的著名先烈——赢海威公司的老总张树新女士。关于国际互联网,在当年的确是非常时尚,也是极为超前的事情。通过这本书,我知道并记住了互联网这个新鲜事物,知道这是个可能改变未来世界的东西,也记住了张树新和她的公司。后来,我把这件事情讲给了一位想找事情做的朋友,并鼓动他去北京找张树新游说,争取在沈阳也办一家赢海威的分公司。后来,这事还真弄成了,我那位朋友成了赢海威沈阳公司的老总,我也成为第一批“赢海威时空”的vip客户。这就是我与互联网的初次接触,那一年是1996年。

记得当时上网的硬件环境相当初级,网线是通过电话线连接一个14.4K的调制解调器,连接的电脑还是486的,内存很小,速度极慢,但当打开第一个网页时,领略到坐地日行八万里的神奇,心中还是兴奋异常。记得当时门户网站是互联网界的主流,四通利方也就是新浪的前身,当年红极一时,成为我每天上网的第一站,也是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后来又有了搜狐和网易,三者形成了门户网站的第一集团,并先后在美国上市,成了网络经济的典型象征。然而互联网领域的变化是最为惨烈的,通常能够是长胜将军的互联网企业非常少见,往往是几年之内在互联网界就已经交替了好几茬风云企业了。

赢海威尽管是互联网领域的拓荒者,但因为它生存的环境太艰难了,网络环境很不好,政策的限制很多,难度最大的还是民众网络意识的启蒙。凭借一家民营企业的力量,实在是有些蚍蜉憾大树的意味了。在它盛极而衰的历史教训中,有这样一些有益的东西值得汲取。比如,要量力而行,赢海威问世的时候,国内基本尚属网络的蛮荒之地呢。仅凭一家企业的力量,担负起整个国家民众的网络启蒙大任,的确有些难为他们了。张树新的雄心固然值得欣赏,但不能审时度势,其这一败笔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其次,他们有些过于性急了,马上要步下全国的网络节点,有些过于理想化了,难免要受到资金、团队、环境等多方面的限制呀。可见,张树新和她的赢海威过早成为了先烈,是有其内在因素的。当然,先烈也是值得尊敬和怀念的,没有他们当年失败的尝试,后来者的路途或许还会更多些曲折呢。

如今经过了二十年的大浪淘沙,互联网的发展在中国乃至世界,已然成为燎原之势。而竞争也更为惨烈,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那些依靠电脑上网的模式已经很快要成为昨日黄花了。一个新的移动互联时代正扑面而来,并正在极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只要我们坚持与时俱进,我们的职业和生活方式就会充分领教这个新时代的诸多精彩。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真的是非常的幸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