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民企为何不愿跟国企玩?


 近日,由全球最大的公关公司WPP实施的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调查结果公布。值得关注的是,在前20强中,14家企业为国有企业,只有6家民营企业;在100强榜单上,国有企业为45家,但品牌价值占百强总价值的比重为71%。中国移动、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人寿等央企巨头都进入了前十强。

从这份榜单上不难看出,国企相对于民企还是处于强势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表现得较为明显。而国有企业之所以能够雄霸中国品牌百强榜单,大多是与其具有垄断行业地位是分不开的。如果一旦脱离了垄断二字,进入传统产业,国企的生存能力就会大打折扣,而民企却能散发出强劲的生命力。所以中央提出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就是想通过民间资本来激活国企的活力和创造力。

面对中央提出的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很多国企大佬们并没有直接拒绝民间资本进来,但是还是委婉的表达了他们的意思:其一,相信凭借我们先进的装备技术条件,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把企业搞好,像他们这样的企业,没有必要向民企开放。而事实上,这家企业连年亏损,而且数目还不小。其二,前些年国企改革一度流行管理层收购和员工持股,由于担心国有资产被廉价转让,最终导致国企市场化改革被迫陷入停滞,因为谁也担负不起贱卖国有资产的责任。

笔者认为,目前国企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混合所有制已关乎国企改革的成败,而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却是经济学家们热议的话题。中央政府之所以要把2014年定为混合所有制元年。原因有三,一方面,如何盘活民间存量资本(增量资金容易发生恶性通胀),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相对于国企,民企更有活力,希望混合所有制能激发国企的效率,充分将改革红利释放出来。此外,引入民间资本,逐步减少国有资本在国企中的比重,可将资金用于填补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亏空。

面对政府推出允许民间资本参与混合所有制中来的重大改革利好,而且中央政府在十八大郑重提出两个不可侵犯(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的承诺,很多民营企业家却表示,只想做好自己的事,没有参与国企改革的打算。那么民营企业家为何对参股国企的积极性不高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首先,虽然从刚刚发布的中国百强品牌来看,国企是中流砥柱,但是发展不够快,在利润率、增长速度方面明显不如民企,相对于国企,民企无疑更具活力和效率。正因为如此,民企老板们肯定还是愿意自己单独玩,不会把自己的身价作为赌注跟国企玩。

此外,现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很自由,很发达了,除垄断性行业外,民企投资领域有很多。所以,民企投资国企没必要在捞不到好处的情况下给自己找一个强势的婆婆,让别人管着受罪。

再者,民间有实力的资本要参股国企,往往动辄要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个亿,而即使如此,也因国企的体量太大,民营资本所占比重过少(往往只有10%20%的股权),使得民营资本在国企中没有决策权和话语权,更无法参与到平时国企的生产经营中来。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资本认为混合所有制有给国企圈钱之嫌。

最后,目前控股国企的大股东是国资委,还没有从管企业到管资本的过度,所以一般国企管理层的任免,皆有国资委管理,这很容易造成庸者上,能者让的局面。而民营资本却认为,混合所有制应该让国资委退回到管资本的角色中,国企应该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这样企业的运营和效率才会大幅提高。国企改革的红利才可能真正释放,而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笔者认为,混合所有制并不是拿出30-50%的股份让民营企业进来参股,国企改革的终级目标,应该是在国有股股东中,没有一家股权独大的情况。这样民间资本可以参与到决策管理中来,那么国有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接下去混合所有制改革应该尊循以下几个方面,这样可以更好的吸引民间资本进入。

其一,国有资本可逐步地、彻底地退出市场竞争型行业,在这个领域完全可以让资本足够的民间资本,实现控股。其二,在垄断行业,可让国资委由管企业退回到管资本,国有资本份额可以多一点,但主要是优先股,拿固定的利息、固定的回报,这样让民营资本发挥更好的作用。其三,对于体量庞大的国有企业,在引入民间资本后,虽然民营企业是小股东,但在管理权的分配上,可以通过股东之间的协商来解决话语权的问题。

混合所有制大门的敞开,既是国家改革的需要,也是给民营企业投资国企打开了新的渠道。但如何引导民间资本参股国企已是棘手问题。所以现在必须让民间资本更好的参与到各种层次的经营决策中来;让国资委退而充当的国有资本管理者的角色,而唯有这样混合所有制的巨大改革红利才能释放出来。民企和国企才能真正实现合作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