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闻重点高校农村大学生比例“止跌回升”
刘纯银
教育部日前下发通知:2014年,国家将通过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学生专项计划等三项举措,进一步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规模。(3月25日《光明日报》)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其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大学入学率有了极大提高。据统计,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为915万名,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为685万人,平均录取率为75%。2013年在全国高考报名总数减少的情况下,高考计划录取人数仍为685万人,全国平均录取率超过75%,某些省份的录取率甚至达到90%,绝大多数学生不愁没大学上。这固然值得点赞。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农村大学生的比例在逐年下降,越是重点大学、名牌大学比例更低。这不,调查数据显示,在北京高校的北京籍学生中,农村学生比例是12%,985高校只有1.7%;985高校中有75%左右的学生父母有高等教育学历,一般院校只有20%左右。另据媒体报道,80年代清华大学县级中学生比例占到50%左右,而现在只有1/7,中国农大农村户籍新生跌破三成,而2011年城镇跟农村的学生比例是6:4左右。农村生占重点大学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殊不知,如果不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子弟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轻则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重则造成人才资源的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更何况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农村和农民为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理应得到更多更好的回报。同时,农村的发展状况和农民的生活前景是中国未来的决定性因素,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让更多的农村子弟接受更好的教育才能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才能使中国的发展更有后劲。
让人高兴地看到:农村生源的弱势地位已引起了中央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及许多高校已采取措施进行补救。2012年,全国高校针对贫困地区提供了1万个招生名额,以保证这里的孩子有更多机会进入高校。今年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招生规模由去年的3万名增至5万名,且由中央部门高校和地方“211工程”学校为主的本科一批高校承担。尤其对“实施区域为832个贫困县,以及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山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甘肃等10省区。专项计划还采取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等特殊录取政策。”据悉,实施这三项措施,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预计将比去年增加10%以上。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贵溪市樟坪畲族乡黄思村党支部书记桂千金所说:“农村孩子能有更多机会上重点大学当然好了。多一个机会就多一条出路,村里的发展也就多一条渠道。”
21世纪,什么最重要?当然是人才了。通过政策的倾斜,多为贫困地区培养的人才,以此来反哺贫困地区,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笔者认为:仅有此方面政策可能还不够。为避免那些贫困学生能上大学却因交不起学费而让好事落空的现象出现,各级政府也应统筹考虑,比如减免学费,补贴生活费等。否则,如果仅招生名额的增加,而不从资金、教师、硬件等各个方面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那么寒门子弟仍将难以“跃过龙门”,更达不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