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这样的一个教育群体,当很多家长“千方百计、费尽心思、斥重金”要把孩子送进“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好老师”的时候;可是一些父母、尤其是大城市中的家长,却让自己的孩子不在进入学校按部就班的“上学、学习”,而是有的家长亲自“操刀”教育,有的让孩子进入个人办的“私塾、学堂”教育。
不过,这些孩子的父母认为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手段”等多个方面,都不能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有效地吸收到有用的知识,于是他们亲自担当起“老师”的角色,或是亲戚朋友们把孩子集中放在一起,几位家长相互协作,其中有些已初具微型学校规模。
他们的这样的教育可行吗?
这是什教育?
这是孩子“在家上学”的教育吗?
何谓在家上学?
1.何谓孩子“在家上学”?
何谓孩子“在家上学”?
看2013年10月07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周一到周五,在广州白云区同德公园里,一对母女坐在公园一角,小声地朗读,从9点到11点半,每天两个半小时,内容以语文、数学和英语为主,大自然就是她们的天然课堂———这是广州“在家上学”中的一员。为逃避体制内学校的重复枯燥及激烈的升学压力,广州部分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自己教孩子。目前,广州“在家上学联盟”Q Q群已有成员400多名。据南都记者初步统计,目前该群真正实施“在家上学”的孩子家长占十分之一左右,大多数家长还只是在观望。有家长坦言,为避免因竞争过早抹杀孩子纯真天性,只好去摸索一条希望能保护孩子天性的教育之路。【广州家长怕孩子被学校耽误建“在家上学联盟” 2013年10月07日 《南方都市报》】
何谓孩子“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就是父母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在家上学”。
实际上,现在的孩子“在家上学”,就是古代的“私塾”。
现在的孩子“在家上学”,可以说是“现代私塾”。
“私塾”,这个在上世纪初已经消失在中国教育体系里的概念,今天又被重提;现代“私塾”正悄然兴起,几乎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私塾”作为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私塾便逐渐消失。如今,教育领域将“私塾”再次重提,大多数人认为,私塾教育是一种个性化选择的结果,家长和孩子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满意,或因一些个体因素,私塾上学成为一个较优的选择。私塾注定不能成为主流,但能补充体制内教育的不足。
2.古代的“私塾”
我国古代 的学塾,主要从事启蒙教育,称为“蒙馆”,传统的私塾在教学内容上主要是识字,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家塾:东家延请塾师来家教授自家或亲属子弟。
第二类是义塾:富商显贵、地方政府或家族倡议并出资兴办、免费向特定学童开放。
第三类是私塾: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学童就读。
所以,古代的私塾教育,就是老师在家里开的学馆,学的知识单一,几乎是以四书五经等为教材,除了读书、写字外,几乎不学其他知识。
3.现代“私塾”
如今的现代“私塾”是体制外的教育——“学生”是“不考试、没有学历”;“先生”也是没教师资格。可以说现代私塾主要是由塾师或特定的组织开设的,就办学的主体来看,则因为创办者目的的不同,所学内容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总的看来,则是以学习国学经典为主,不过比古代私塾中所学内容要宽泛许多。
现代“私塾”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家庭式的“私塾”:就是直接的家庭教育,可称之为“在家上学”。
第二类是学校式“私塾”:全日制教育性质,以古老的“私塾”教育完全替代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设置课程。
从某个角度可以说,现代私塾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之一,见证了 一种开放、多元、自由而宽容的社会文化形态。不管怎样,私塾的存在等于在长期以来铁板一块的教育体制身上撕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让人得以观察到另一种教育方式的生长过程。或者说,作为一种教育探索,它给人提供了更多教育选择的可能。对于绝大多数人的成长而言,去学校化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但是,如何让“在家上学”成为“在校上学”的有益补充,如何将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恐怕是社会需要早日凝成的一种教育共识。
据报道,曾经当过公办小学校长的叶万红,为了自己的孩子在广州搬过四五次家、在幼儿园附近租房住。今年,孩子要上小学了,她却找不到满意的学校。在几位家长的鼓励下,她办起了六月小学堂。教学内容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每天上午是知识类课程,下午是美术、音乐课,所有课程都采用老师和孩子们分享的方式学习。而在云南的大理,苍山学堂也于今年暑期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