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一个系统性的国家标准


  

 

《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

一个系统性的国家标准

        

王瑞嵚

 

编者按:目前,新的国家建设标准《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正处于紧张的编制阶段。就国内医用气体工程的现状、《规范》初稿所遵循的原则以及《规范》的作用和影响等问题,王宇虹主编和他的团队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历史与现状——标准的不完善导致了当前医用气体建设中的困惑与问题

1994年前,国内医院在医用气体系统安装使用时,基本没有相关的标准可遵循。同年国家医药管理局正式颁布了医药行业标准YY/T 0186-94《医用中心吸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和YY/T 0187-94《医用中心供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并于955月实施,使这种无序状态得到了有效控制。

王宇虹告诉记者:“从历史角度评价这两个标准,它们对于促进我国医用气体工程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医用气体的许多新材料、新理念、新技术在国际、国内医疗界有了广泛应用,医用气体的种类与界限也增加了。如氮气、氧化亚氮、二氧化碳等的多种气体在医院有了广泛的应用,而医用气体标准却没有跟上这一进步,这种状况制约了我国医用气体事业的发展。”

因为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医用气体的建设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把医用气体工程建造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就容易造成标价越竞越低,建设层次也随之降低的问题,最后受损失的还是患者和医院。而众多的低价建设现象,也容易给医院建设者、工程预算人员们一个错误的概念,即医用气体系统的建设费用就应该是很少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命与健康的重视,医院的各种设施也都在越建越好。比如有些医院已经在生活热水供应管道上使用铜管,可以有效阻止军团菌的繁殖,提高卫生水平。但在对医用气体管道——与患者安危直接相关的生命支持系统上是否采用铜管时,却犹豫不决,希望尽量降低成本。”

王宇虹希望《规范》能早日完成并颁布。他说:“现在《规范》能早出台一天,就能让更多的建设项目有标准可依,可以避免建设中的不合格工程。也能让更多的医院建设者意识到医用气体系统的重要性,从而在工作中予以足够的重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规范的内容与编写

很多发达国家在医用气体系统方面都有自己的标准,如日本的JIST 7101、德国的DIN 13260标准等。而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则是英国、美国和ISO系列标准,这些标准也都随着技术的进步在不断修订并进一步完善着。

王宇虹告诉记者:“我们这次起草的新标准,广泛参考了国际上通用的有关标准,并结合了国内的具体情况制定。”

新规范的立足点:虽然医用气体工程仅是动力专业的一个分支领域,但它依然涵盖了工程建设、设备与产品制造、医疗流程、仪器仪表等多行业、多专业学科的内容。因此在本规范内容的支撑体系不完整的情况下,仅仅依靠一本规范,要对医用气体系统的各方面都作出完善的规定是不现实的。

王宇虹说:“《规范》是以医用气体工程系统建设为出发点,重点规范工程中的原则性技术问题、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明确系统建设中的基本技术问题。比如医疗空气应达到的洁净度要求、管路系统的流量阻力要求等;而对于相关的设备或产品,则从使用角度出发,明确其主要的技术参量。比如空压机的性能参数、终端组件的性能参数等。对于具体的产品标准则不涉及。”

“因为我们是一个建设性的规范,而不是一个产品方面的标准。我们应该对系统的安全性提出要求,如压缩空气应该怎样处理,经过哪些步骤才能达到我们需要的洁净度,这是我们应该规定的。但具体到空压机等的产品制造,那则是生产厂家的事,是机械设备标准所关心的范畴。”

当前,医用气体工程已从早期的供氧、吸引,发展为多种气源、多参数的气体供应以及麻醉与呼吸废气净化回收等针对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也融合了多专业、多学科的技术成就。因此,制订这一领域内的标准,也需要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协作。新规范的编制就汇集了几个主要领域的专家协同工作,也广泛征求了业内专家们的意见。

 

立足于安全——新规范的编写原则与主要技术问题

正在编写的《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有哪些特点呢?王宇虹向记者介绍了几个主要的技术问题。

一、以工程建设为纲领的系统性规范

以医用气体系统工程建设为出发点,同时也是规范的编制纲领,在此基础上把工程中涉及的设备、管道工程、施工安装、医疗工艺、器械产品等统一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全面系统性的标准。

二、把握安全的原则

集中供应的医用气体系统又称之为生命支持系统,因此我们在制定规范时,最基本的要求是各项指标都能保障系统安全运行,这就是规范的原则与底线。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医用气体规范与国外的标准并没有什么不同。

对于会造成严重事故或可能引起生命危险的地方,新规范也有用黑体字识别了的强制性执行条文。

三、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规范应该符合中国医疗建筑与监管体系的特殊性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城市与乡村医疗机构有着很大差距,所以我们的标准没有必要与国际水准去比较高与低,而是要在保证安全的原则下,结合国内情况作出符合实际现状的规定。

照搬国外标准的思路在国内会很难行得通。因为我们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建设监管体系。如压力管道资质与管理制度,建设监理与检查制度,施工资格准入制度与管理模式的不同等。

我国医疗建筑设施的规模差异、医疗流程、工程体系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规范的条文要有中国的特色与特殊规定。

因此,规范的写作应是博采众长,吸纳世界各国标准先进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制订的方法。

四、充分发挥规范的约束与引导作用

作为一个建设标准,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规定,防止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规范制定时,不仅要对各种参数或做法进行明确的规定,也需要对国内工程中经常出现的特性问题,作出有针对或者引导性的规定。

 

众人的力量——写给医院建设者的建议

面对于国内还不算完善的医用气体行业,王宇虹呼吁大家共同努力,做好这一关系到民众与自身的健康、利国利民也利己的事业。

因为医用气体是一个相对冷僻的领域,有的建设者对此可能不是非常了解。因此对于医院领导者,他希望领导都能够重视医用气体系统,能够给予切实的资金保障,因为规范技术要求的提高必然需要资金的有效支持。

针对具体的专业内容,王宇虹提出了两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是要考虑到医用气体的特殊要求,在整体规划上统筹安排。

应考虑空压站、真空泵站、废气排放站房、氧气源等的空间,并处于相对合理的位置。比如医用气体的各种汇流排、储存瓶库,就不应建在地下或半地下室内,而应设置在运输便利、并有良好通风措施的场所。

二是要有预留空间与各专业接口。

针对气体工程的实施,在考虑医院建筑的细部时,即便暂时不做详细的专业设计,但也要为该用途留出充足的空间和各专业接口。如专用管井、土建预埋、电力供应、应急备用电源、通风措施等。

 

 

 

王宇虹简介:

王宇虹,国家注册建筑设备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现代设计集团高级工程师,《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杂志编委、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理事,上海交大硕士生专业导师,从事动力专业工程设计、咨询工作二十余年,有着丰富的医院建筑动力设计与咨询工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