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李克强总理“微刺激”语境下的投资驱动示范题材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0年前分布建设172项水利工程。延续上届政府投资计划的高铁项目,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到如今的大手笔节水供水工程建设,无论其规模有多大,其核心信息均在传递出以投资稳定经济发展轨道的经济治理逻辑。
无疑,在寄托于以改革手段,惩治腐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政策目标下,传统投资大户,石化、能源等垄断领域内的投资建设项目将处于持续收缩的阶段,房地产领域内的“价格治理”,也大大遏制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热度,并导致钢铁、水泥产能的过剩和被重组的命运选择。
中国经济在失速,这个失速,可能正在迫近高层的心理防区。正是这样的局限条件转变,克强总理适时适度地提出微刺激,试水中国经济下滑速度如何缓冲和平抑。在投资领域内进行对冲,策略是正确的。这次投资驱动的大手笔选项,放在了节水供水工程建设环节。水利工程,是普惠大众的民生工程,这个投资选项,无疑是正确的。通过这个选项,智慧高层传递出的重要信号,是中国经济现阶段,发展重心依然要放在稳增长保投资上。投资驱动,对经济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显而易见。只是,这一次的投资,主体是依托政府还是依托市场,还看不出实施层面上的具体信号。
假设,这一次的水利工程,更多的向私人部门招标建设,市场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那么,市场化制度配套建设或许会从此走上正确轨道。而我们,需要看到的是,新一届政府苦苦寻求的市场化制度建设能够快速成型。但,截止目前,显然,还没有见到这个机制的运行轨迹。如果,一切依然在襁褓中,我们或许应该置疑,我们是否有时间,有承受力去等待。
依托投资驱动的逻辑一旦展开,中长投资项目就需要较低的资金利息。适度放松偏紧的货币龙头,将是央行需要配套的运作手段。信贷管制需要适度放松,货币流动性需要适度放松,这是不可或缺的选项。后续的经济发展,是否又要回到政府主导的地步呢?困难的地方,是看不清楚,政府如何去主导?在一个市场化机制形同虚设的今天,基础设施领域内的私人资本投资力量是非常脆弱的,何谈市场化呢!正确的选项下,不一定会有正确的执行主体,这个困难,短期内看不出化解的法门。因此,对于这个投资,大局上可能会起到稳增长目的,但逻辑上讲,在没有私人资本深度介入的前提下,这个投资所建构的利益格局,是不利于市场化制度建构的。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这才是考验智慧高层决策技巧的地方了。
其实,单从经济利益角度衡量,要获得投资效率与市场效率均衡的标的是有的,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那就是房地产工程建设。由于受到公众传媒的置疑和不满,政府不愿意选择这个投资选项,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承担政治风险!
但是,为房地产松绑,在当下,依然是一个不错的选项。政府应该将着力点放在土地供给存量管制和房屋空置税收上,加之以保障房建设改变刚需预期,房地产价格波动应该会比较平缓。担心房价上涨的理由,在目前看,是不充分的。而房地产,还算半市场半管制的行业吧。房地产是社会资本深度介入的一个行业,政府不利用这个行业去培育私人资本,又如何能够让人看到市场化的方向呢?一个细分的房地产市场,战略纲要上已经看得比较明确。这里的困难点,是国民对于房产的心理预期。大多数人,都愿意选择超前购置房产去透支消费力。因此,培育一个健康的房产消费环境和消费心理,或许比如何通过限购、限贷等手段去满足一些人并不匹配的房产消费需求更为重要。
公租房建设无疑是正确的。而公租房为老百姓带来的好处却没有得到大规模宣传。我们前任政府,没有做好正确消费观念的培育和引导,这是一个失策。或许,根本点是保障房供不应求,无法实现对低收入人群的全面覆盖。但是通过这个产品,构建一个租房光荣的生态圈,应该是容易做到的。
房地产价格高并非洪水猛兽。房地产价格上涨成为洪水猛兽的主因,在于我们的消费思维在不经意当中,将骡子与马看成是一样长的。骡子是骡子,马是马。社会的分层,是一个客观的定律。富人做富人的事,中产做中产的事,穷人做穷人的事,我们不能去讳言这种客观的社会结构。中国的商品房建设,理所当然是要围绕中产和富裕阶层做文章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福利,可以通过社会保障覆盖穷人,但不能够通过劫富济贫的手段去实施。否则,要想建构真正的市场化制度,通过劫富济贫的手段,一定不可能。市场化,说的直白一点,本质上就是私有化。市场化的一个前置条件,就是必须承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承认竞争的合法性。因此,市场化制度,就必然导致财富聚集效应的差异。少数人获取较多财富的现象就不可避免。如果去劫富济贫,导致私人资本外流和私人资本投资萎缩,市场化,会有吗?
房地产,要走入没有管制的市场化,或许需要时间。但是,笔者希望,这个时间,不要太长。政府有理由相信,市场中的私人主体,会比政府给出的选择更有道理。只要机制长存,只要监管得当,只要黑幕减少,市场运行的效率就可以不断提高。房地产的治理重点,放在监管方,放在制度建设环节,这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