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远方的圣火
———兼评紫阳文学创作群体
叶松铖
一
紫阳在人文位置上,属于古老的三秦文化辐射的边缘,因而那种北方文化雄浑的伸张与历史的穿透,到了这里,已是平湖中微微远去的波痕了。紫阳文学,由于成长和发育较短,从某种意义上说,她还是拘谨的,明显的带有那种小家碧玉式的莹润与浅淡……
紫阳文学的发展没有大起大落,她在岁月的衍变中,显得平稳而又稚嫩:她缺少底蕴和深度,更缺少灵魂的大气与厚重,她是泛着鹅黄颜色且在悄然蔓延的青草地。紫阳文学还处在长身体,健体魄的营卫阶段,其人文个性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独立,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受制于个人的狭隘情调,文章大多是吟山吟水时的小我存在,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缺乏敏锐的洞悉与深层的揭示。前进中的紫阳文学,必须纯净心态,克服散兵游勇式的拼斗方式,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的苦难,并构建自己崇高的精神大厦;前进中的紫阳文学,还有待于集约式的组织,这种组织不带有行政意志,而是健康人文环境下的理性引导。
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安康文坛出现了“紫阳三女子”的文学现象,她曾给复苏不久的本区文学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她使无数痴迷文学的青年眼热了好一会儿。杨世芳的散文《浆巴馍》、《美水》以自己的实力,铿然敲响西安古城既而再叩开了京都的大门。杨世芳的散文以其精美的语言,灵巧的构思,飘逸的文采而饮誉区内外文坛。但令人遗憾的是,她终未成为王安忆或迟子建式的女中国手,杨后期的一些散文作品,除艺术形式上没有突破和发展外,其散文本身的内涵也缺少一定的深度。金静的诗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安康文坛,犹如平湖惊波。她的诗大多短小、精悍,写景状物,意蕴悠长,读后无不叫人咂味、赞叹。然而,当我们翘首期待他取得更大收获的时候,诗人却从纷飞的彩饰中消失了。一位诗歌评论家说得好:“诗人的思想人格在现实中往往是难以实现的,为此,他们必须通过自我裂变,自我超越达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最终塑造一种理想的现实人格。而这一过程恰恰就是诗人痛苦的诞生、发展和升华的过程。”金静没有突破这一点,今后会不会呢?在这里不由得使我想起了另一位紫阳的男性作者,紫阳文坛的老作者们可能还依稀记得,那篇曾刊登在《汉江文艺》上,后又被《长安》转载的短篇小说《甜甜的八月瓜》吧!这篇小说无论是从内容到技巧,可以这样说,她与同时期的张宣强所创作的《苦瓜花》比肩而立,共同代表了那个时期紫阳山地文学创作的一个水准,这篇小说的作者就是康少高。一鸣惊人的康少高,留给安康文坛的也仅只是惊鸿一瞥,对于后来的文学青年,康少高的名字,早已成了一个十分陌生的姓名符号了。文学需要耐力,需要韧性,更需要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现在,我们再将话题回到“紫阳三女子”中的另一位作者周晓云身上吧!周晓云的创作(主要指诗歌),明显带有时间上的渐进性。八十年代,她的童话诗尚处于一种雏形阶段,一直到九十年代周晓云的童话诗的框架才基本构成并日趋成熟,以至于成了她最终的选择。用成人的触角,去探视儿童的内心世界,这是需要一定功底的,除了艺术本身之外,她还必须具备母爱与童真,周晓云的童话诗还没有形成这种个性品质,至少还有一段艰辛的路程要走。对于其人、其诗,胡弗、陈敏两位先生曾先后撰文评说,他们皆是文章大家,见解精湛、独特,在此,我就不再赘言了。
三
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这是很多文学前辈对后来者的勉励与教诲。文学创作,不是幻想中的云彩,“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学是一步一趋的脚印,更是漫长的精神苦旅。据说,受难的耶稣是因为他对人类的堕落负有责任,这其中的深刻含义就在于,耶稣的这种责任不是强加的,而是自找的,他不逃避苦难,因而才更能显示这种苦难的崇高与神圣。文学也是这样,她不是暂时的激情与冲动,在理想的王国里,它是永恒的追求,是背着十字架的耶稣。于是李春平走了出去,他英姿勃勃,匹马单枪挤进东方大都市的上海,这个从紫阳走出的清瘦的年轻人,他到沪下海试水,但三个月后又上岸从文,并在上海一举成名。他的长篇小说《上海是个滩》在堆积如山的稿件中,被编辑慧眼发现,成了唯一入选的外省作家的作品。由此,李春平的名字轰动了上海滩,上海文学界为之哗然。李春平的成功,刺激了安康文坛,牵动了紫阳的作者群。同时,它印证了紫阳作者群所蕴藏的的巨大潜力,昭示着希望,也许在今后紫阳文学将形成一股合力,去冲刺更广阔的领域。
商州因贾平凹的出现,而带来了商州文坛的振兴,并形成了以贾平凹为核心的商州文化体系。紫阳会不会呢?紫阳会不会酝酿出黄钟大吕式的扛鼎之作呢?李春平的出现不正是一种预言么?
四
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七年的紫阳文学,开始打破了多年的寂寞与宁静,陡然间推起了阵阵涛声。老生代作家张宣强在一九九三年推出散文力作《村野随笔》之后,又勤奋笔耕,于一九九六年春,又出版长篇小说《美女晒羞》。这部作品呱呱坠地不久,文坛便沸沸扬扬,有诋毁、有褒扬。《美女晒羞》究竟是部什么基调的作品,这首先要从理论上去定位,然而就登载的评论文章看,显然缺少认识上的深度。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想谈谈自己的浅见:《美女晒羞》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她的主调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她歌颂了新时期农村改革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同时较深刻地揭示了改革中存在的矛盾。作者紧紧抓住人性这一实质性链条,通过对人性美与人性恶的鲜明对比,使人物之间在个性上两相映衬,互为烘托,从而达到了人物形象从里到外的和谐统一。当然《美女晒羞》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在材料的组织与选择上不够严谨,其中的性描写有粘合与迎昧读者的痕迹。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损伤了主题。其次,黄白合作为整部作品的轴心人物,显然缺乏个性的独立。她的言谈举止乃至于生活习性,与自身的贫困的生存环境形成了极不协调的反差。作者对她寄望太高,但又没有找到很好的切入点,这样就造成了主要人物黄百合,反而没有次要人物,即新式地主苟子三的形象丰满生动。《美女晒羞》毕竟是一部探索性的长篇小说,她的出现给紫阳乃至安康文坛,吹进了一股馨凉的清风。《美女晒羞》不属于那种历史的观照与全景式的鸟瞰,它是一部美丽迷人的西部风情画,一首隽永流畅的诗。我们说真理与谬误同在,美的东西一定有丑的东西作为她的参照系,否则,美就不成其为美了。
继张宣强、李春平之后,即一九九七年,曾德强的报告文学集《心中有个太阳》,又撞响了文坛神圣的悬钟,而这年底,周晓云的诗集《童话小屋》也结集付梓。
五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紫阳文学,其实已出现了三个层次的作者群:一是老生代,以张宣强,刘培森、田先进为代表;其次是中青年代,以李春平、曾德强、黄振宙、邢世嘉以及“紫阳三女子”的杨世芳、金静、周晓云等为代表;青年代的作者大多崛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们的特点是:素质高,文思开阔,有闯劲,这其中的代表作者有:钟长江、叶柏成、秦宗道、胡平、殷金来、
然而,二十一世纪对于紫阳文坛而言,又是一个严重的抛荒期,老作家张宣强作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标志已经结束,毫不夸张的说,他为紫阳的文学乃至紫阳文化画上了绚丽的一笔,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为什么二十一世纪的紫阳文坛会出现“抛荒期”,在此使用这个假借的名词,笔者是为了完成一种表达的需要,并不存在抹煞这一时期文学在艰难的前行中所迸发出的亮色。有人也许会提到李春平,提到他后来创作的很多作品,如果说,李春平前期的作品还能多少找出一些本土的影子,但随着他后来视觉的转移,观念的更新,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以及城市生活的浸润,所谓本土的成分,在他的作品里,已经变成了一种微量元素、一个游子对故乡潜在的思念而已。当然李春平的小说我读的不多,后期的作品我读得更少,在此,不敢妄加评说,话题还是回到“抛荒期”这个问题上,即为什么会出现“抛荒期”,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刚刚出现复苏,改革开放需要多角度的放映,历史的教训需要总结,但更准确地说,是由于当时的文化传媒手段还相对落后,人民的精神需求又相对匮乏,文学自然而然鹤立鸡群,受人注目。九十年代以后,文化逐渐脱离了政府的怀抱,投入市场,而文学与政府的那种若即若离的依附关系也就解除了,文学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温馨、充满梦幻般的期待与渴望已成了作者个人的坚守和心灵的自我维护,它属于那种在文学的小道曾无数次拼爬、无数次摔倒,又无数次站立起来的人的一种自尊的象征。到了二十一世纪各种传媒手段日趋先进,网络已进入人们的生活,文学的脆弱就愈发显现出来,人们更多的关注的是花边新闻、刺激感官的图像,煽情的文字,而纯粹的文学早已被搁置在冷僻的墙角。于是,二十一世纪的紫阳文坛在这样的背景下便出现了“抛荒期”,稳固的作者群开始由低迷走向落寞,文学究竟有无出路,文学是不是文化的一份子,文学还有生命力吗?笔者曾私下发出这样的叩问!大背景是一种历史的转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文学只有顺应这种转型,融入这种必然,创新形式才有出路。在这里就有一个对文学的认识和评判问题,二十一世纪紫阳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是文化大县的金子招牌,文化大县可谓气魄辉煌,然而就在一次次打造文化大县品牌意识中,没有文学。是我们忽略了文学的存在,还是有意将文学从紫阳文化中单列出来,都不是!显然,文学与发展中的紫阳文化无甚关联,人们看中的茶文化、山歌文化、旅游文化.......实际上我们只是看中了它们表层的价值,如果把表层当作一种强强文化,那是可悲的,经济的驱动,首先离不开文化的驱动,没有文化介入,经济只能是一幅没有内在风骨的画。但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什么都能和文化挂上钩,扯上渊源,但有一点紫阳文化永远不能忽视,尤其是盘活紫阳文化、打造紫阳文化大县这张品牌的时候,文学是其中的一份子,也是最大的一份子,我们说
紫阳的文学出路在何方,我不敢断言,在这里就用一句古诗词作结尾吧!“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紫阳县委组织部;潘世东转载于安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