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催生平等关系


 自打封建社会解体以来,我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平等。这首先得归功于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西方民主思潮。然而,真正起了摧枯拉朽作用的是近年市场化的经济大潮。

 

真让俗话给说中了,二十年河东,二十年河西。中国走得慢些,两千五百年后从“义”挪到到“利”这一边来了。君子现在也“爱财”了,因为“取之有道”;学子不想“优则仕”反倒“下海”了,而且顶着“儒商”的帽子。尽管羞羞答答,人们还是可以看出这世道变了,义和利在我们的价值天平上错位了。社会是进步了还是后退了?

 

朝着市场化方向的经济改革,它的意义远比让中国人“富起来”深远。它触动了我们的经济基础,改变着我们整个社会的面貌,而且在重新塑造我们的上层建筑。人和人的关系正从上下尊卑的格局中升华为越来越平等的关系。“利”是这个结构变动中的催化剂。

 

市场经济把社会重建在利益关系之上。利益关系就是交换关系,交换则以平等、自愿为前提。仅此一条就冲垮了传统秩序的根基。现在,官员变服务员,学生给老师打分,儿子批评老子,商家讨好顾客,全“乱了套”了,都是市场化惹的祸!

 

企业作为经济体的细胞,已经越过资本家雇佣、剥削工人以获得“剩余价值”的阶段了。现代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是投资方、经理人、员工、供货商、客户等多方面利益结合并平衡的结果。投资人图回报,经理人求业绩,员工想成长,供货商做生意,客户要产品。各方的互相需要让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共同利益,即各方利益最大化,让他们休戚与共,风雨同舟。任何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企业便无法正常运作。这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复杂难处而又那么单纯易懂。

 

股东、职业经理人、员工从本质上讲,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责任委托关系,是服务买卖关系。他们之间的权重由被需要的程度来决定,权力和地位显得苍白。

 

对利润的追求,摧毁着一切影响效率的文化和制度障碍,包括束缚生产力的等级制和官僚主义。我们以为由家庭作坊成长起来的私企在科学管理方面步伐比国企、外企要慢。然而,我们看到,因为规模的扩大,管理需要上台阶,它们“大义灭亲”,也在外聘职业经理人,摆脱家族式企业的痼疾。在企业里,主宰一切的是利益。损害了利益,管他私人关系,还是个人威风,或是什么伦什么义,一概让位。

 

市场经济关系的另一个特点是: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一只无形的手在指挥人才流动,干预人才的组合,以期达到人员最佳搭配,资源最佳配置的效果。特别在我国,百废待兴,经济又高速发展,市场为有志者提供了一个千年不遇的大舞台,“物竞天择”更让有能力者如鱼得水。众多的机会正好满足个性发展的需要,人们不再接受“干一行要爱一行”的说教,而要做“爱一行才干一行”的选择。对于这一类高素质的员工,领导的任务是留住他们,让他们发挥出在别处发挥不了的才能;对他们采用旧的强制性、居高临下的领导模式,得到的结果是一定是悲剧式的。

 

如果企业的内在关系有了本质的变化,它的运作机制必然相应发生变化。很明显,我们传统的领导-被领导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变化了形势。在这个大环境里,我们还将领导-被领导看成识上尊-下卑、利用-被利用、战略和工具的关系,太不识时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