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劝导国人细读《金瓶梅》?
2011年9月22日,《信息日报》(记者兰春玉)【陈东有:《金瓶梅》有道德味 让人远离酒色财气】:你听说过《金瓶梅》吗?毫无疑问。读过《金瓶梅》吗?相信很多人只能或遗憾或好奇或羞涩,怀着各自不同的心情摇头。大多数人对《金瓶梅》的认知,来自于史上从未休止的争议中;对这部“第一奇书”的印象,也因此显得更加神秘,觉得《金瓶梅》的最大特点就是“情色”。却不知,其对世间百态纤毫毕现的描绘中,展现了一幅世情的斑斓画卷,更饱含了人生的哲学与智慧。由著名学者、“金学”研究专家陈东有编著的《金瓶梅人物榜》系列,是对原著精髓的最好解读,让读者更真实、更具体地领略原著魅力。作为一名研究“金学”多年的专家,如何想到以这种全新结构来解读《金瓶梅》?又如何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的特色?20日下午,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专访了陈东有教授。作为中国第一部世情小说,陈东有认为,《金瓶梅》小说有“三味”,一有“经济味”,故事背景提供翔实的明清社会商业描写;二有“道德味”,告诫人们要远离“酒色财气”;三有“哲学味”,整部小说都在阐释人类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欲望之间的关系。陈东有表示,说《金瓶梅》是一部千古奇书、一面鉴古警今的镜子,一点也不为过。而带着猎奇心去读《金瓶梅人物榜》的读者,读完出来一定不再是这种心情,定会有更多的感悟和收获。
2010年4月16日,李吉明也曾在其发表的博文【毛泽东让省委书记读《金瓶梅》? 】中说:令人颇为不解的是,中国有那么多的好书,而毛泽东却为何偏偏要向省委书记们推荐《金瓶梅》呢?…今天,我们敢像毛泽东那样向领导干部们推荐《金瓶梅》吗?
读完以上以上言论,粗浅谈点个人感受看法。
第一、小说《金瓶梅》自问世以来就被明清政府列为禁书。但是,没有禁止住。小说《金瓶梅》已经流传到全世界。
第二、小说《金瓶梅》的流传,没有造成政局动荡,没有造成性犯罪率上升,没有造成性道德水准下降,
第三、中国人写的小说《金瓶梅》逐渐被中国人和世界认可,小说《金瓶梅》不仅被列为中国的名著,而且被视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四、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要求高级干部阅读小说《金瓶梅》,意图在于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增强免疫力),提高领导干部治国理政的水平。
第五、江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东有宣传小说金瓶梅,意义重大。一是贯彻党和政府的放开对小说《金瓶梅》管制的意图;二是进一步消除社会对小说《金瓶梅》的误解和疑虑;三是引导民众正确理解小说《金瓶梅》的主题思想。
第六、公民的质疑似乎应当有限度,不应怀疑一切。不应当对谁都质疑,对什么事情都质疑。不应当对自己不理解的事情都质疑。有疑问,可以多观察一段时间再说。(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商江 E-mail:[email protected])
以上,是黑龙江省大庆市商江老先生以《浅谈江西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东有为什么劝导国人细读<金瓶梅>?》为题所撰写的评论,也是在给笔者来信时的主要内容,目的是征求意见和建议,恐有不妥。对此,笔者的回复非常简单:“文者,乃胸中之意,观点亦可迥异,不必囿于他人。”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的眼里,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金瓶梅》到底会被读出什么样的滋味,相信也是各有不同。但不管怎么说,国人读书是好恶参差不齐的,自然阅读也好、猎奇阅读也好,尽是个人的事情,“劝导”则大可不必。
毛泽东之所以向省委书记们推荐《金瓶梅》,是因为他认为“这本书写了明朝的真正历史。”陈东有之所以劝导国人细读《金瓶梅》,是因为他认为该书有“经济味”、“道德味”和“哲学味”。笔者以为,省委书记或许会像毛泽东所希望的那样读懂“明朝的真正历史”,但民众却未必都会像陈东有那样读出“经济味”、“道德味”和“哲学味”。
诚然,文学评论家可以说《金瓶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历史学家可以说《金瓶梅》是研究明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但普通民众的眼里,他们所看到的又会是什么呢?所以,笔者还是那句原话:宣传部门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研究和改进群众思想教育、规划部署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职责,在整个社会都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劝道全民细读《金瓶梅》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李吉明2014年5月4日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