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养老待遇:公众不满意什么?


  《人民日报》最近发表了两篇在内容上是“互联互通”的文章,一篇是《海外公务员退休待遇比普通人高》,一篇是《拉平养老金待遇对公务员不公平》。由于撰文的对象是中国最引人注目的社会群体——公务员,撰文的事由又是当前倍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退休养老。因而,仅就吸引眼球而言,可谓大获成功。

  然而,《人民日报》的文章很不专业。如同一位网友所说,原本是想证明(公务员退休的)“高待遇”的“合理性”。但从网上的反应看,最后导致的效果可能是适得其反。平心而论,《人民日报》的说法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作者对“养老金待遇”这一事物本身的阅读能力不够,过于肤浅,过于表面。

  继而,《新京报》就此做了一个有1008人参与的问卷调查,想以量化的方式来看看舆情民意。他们把调查统计的结果发给我,邀我作一个评论。从内行的角度看,问卷设计得并不理想,其问题在于,调查实际上沿用了《人民日报》文章的思路,当然走的是另一个方向,调查者似乎试图以调查数据来证明公务员(养老金)待遇高“不公平”。

  若以调查者设定的目标看,显然是达到了目的的。当问到“有人认为,公务员养老金就该高一些,你怎么看”时,有77.6%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务员的待遇本身就偏高,不应该养老金待遇再拔高”。当问到“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加体现养老公平”时,有66.7%的被调查者认为“养老并轨,公务员和企业人员都按照同样的制度,根据个人收入水平缴纳相应的养老金”。当问到“你认为提高公务员养老金待遇,会带来什么影响”时,有77.5%的被调查者认为“制度不公,带来社会矛盾”。当问到“如果要体现公务员养老金的区别之处,你觉得哪些工作应该先做好”时,因为是多选题,所以,有67.9%的被调查者认为“让公务员成为一个普通的职业,而不是无数人抢的‘香饽饽’”,有62.9%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务员待遇及收入透明化,在民众了解公务员待遇的基础上再进行制度设计”,有46.8%的被调查者认为“公务员就应该和所有职业劳动者一样,不应该例外”,有44.1%的倍调查者认为“工资不高的公务员可以提高工资,但也应该缴纳部分养老金”。

  这次调查的问卷设计,问题问得并不确切。先看第三题,“你认为提高公务员养老金待遇,会带来什么影响”。这个问题问得有问题,因为《人民日报》评论并没有讲要提高待遇,而只是讲了一个现实,即现在有部分公务员养老保险待遇较高。被调查者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制度不公,带来社会矛盾”,从道理上讲,没有错。但逻辑上有问题,被调查者究竟表达的是哪层意思,其实不得而知。

  再看第一题,问的是“有人认为,公务员养老金就该高一些,你怎么看”,但调查者给定的而且是被调查者选择人数最多的选项“公务员的待遇本身就偏高,不应该养老金待遇再拔高”,其含义也不明确。因为公务员待遇本身就包括退休养老待遇,如前所述,事实是“待遇偏高”,而不是“待遇再拔高”。

  再看第二题,“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加体现养老公平”,调查者给定的而且是选择人数最多的选项是“养老并轨”,即公务员也要缴纳养老保险费。如果进一步提问:公务员缴纳了养老保险费,是否就认可他们养老金待遇可以或者应该偏高,或者说这就“体现养老公平”了。想一想,被调查者会怎样回答。

  最后看第四题,问题问的有些拗口,其实应该是想问,“政府做好那些工作,公务员养老待遇偏高就可以被社会认可”。但这个多选题给定的答案,不在一个层面上,其实无法进行比较。

  我一直认为,简单地讲“并轨”,实际上解决不了问题。南方有个特大城市,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始,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就已经一起“并轨”了。但是,在领取养老金的时候,仍然按不同的待遇标准。难道这就让公众觉得养老金待遇已经“公平”了?在这个城市,更有一个特别的现象,领导一直抱怨政府财政对养老保险制度补贴太多,一年100个亿。其实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是用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身上了。

  从《人民日报》列举的几个国家的情况看,公务员的养老金待遇,总的来说,是比普通劳动者高。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经验是,养老金待遇分成两个层次为好,这就是我已经说过很多次的基础养老金和补充养老金。基础养老金,即《人民日报》评论所讲的美国的“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制度”,日本的“国民年金”,在这个层次上讲公平,公务员与普通劳动者的所得基本上差不多。补充养老金,即美国的“雇主养老金计划”,日本的“共济年金”和“厚生年金”,与效率挂钩,多交多得,公务员和普通劳动者养老金待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这里。实际上,试图在一个制度内既讲公平,又讲效率,这是很难办到的。

  所以,我特别强调,“双轨制”的问题,本质上是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太低。如果要彻底改革,就应该按养老金待遇分两个层次的思路改。如果暂时不想动整个制度框架,就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最近传来消息,2014年将继续按10%的幅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这一提高,平均数应该高于2000元了,这个金额已经与一部分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相近。当然,在中国,一涉及收入平均线,大约就有3/5乃至2/3的人处于平均线之下,我们还当继续努力。

  还有,当前对“双轨制”最不满意的有两类人:一类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前企业中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一类是完全自己缴费的参保人员。这两个群体的实际困难,有关部门是应该特别给予关注的。完全自己缴费的政策,原本是针对自雇人员的,但我们现在把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就业人员中没有固定工作的人也划入这一类,这是非常不公平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所有的劳动者工薪和福利保障待遇绝对平等是不现实的。其中的影响因素包括所从事的工作是复杂劳动还是简单劳动,或者说所从事的工作的专业程度和教育程度如何。另外。受教育时间的长短,还意味着在受教育阶段个人和家庭所投入的成本与机会成本的差异。正因为如此,学历越高,工薪越高,世界各国皆如此。从社会保障的理论来说,养老金是劳动者一部分工薪收入的延迟使用,因此工资高也意味着退休后养老金待遇高,这通常是正相关的。要抹平社会上的心理落差,如前所述,将养老保险制度一分为二,应该是更明智的选择。

  《人民日报》这次只帮公务员说话,没有提及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这很不公平。我们应该清楚,所谓3000多万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中1500万是大学、中学、小学的教师,有800多万是医护人员,一句话,事业单位中大多是专业技术人员。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在企业工作的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其实在国外,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声望和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养老金待遇,是要高过公务员的。不知为什么《人民日报》这次打抱不平,把这样重要的事实忘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普斯批评中国的年轻人当公务员是“严重浪费”,但也不是要让他们都不上大学而去从事简单劳动。

  最后,从问卷调查来看,人民群众其实更在乎的是公务员在干什么?真正是为人民服务,当好人民的公仆,加上收入和财产公开透明,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也包括养老金,待遇高一点人民群众还是可以接受的。现在的问题是,不管在高层还是基层,常见的是公务员没有严格地依法行政,而且“自由裁量权”太大,人民群众不满意的其实是这个。这个问题不解决,扯得远点,无论老虎还是苍蝇,可能都是打不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