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探索


K11

北京侨福芳草地在综合体中声名显赫:室内街设计成室外表现、空间设计非常有特点、布置了相当数量的艺术品等等,若不是缺少沿街面、交通组织先天不足,其经营会很好,从而会叫好又叫座。

借公差上海机会,我和任华总特意观摩了上海的K11——在业界几乎与侨福芳草地齐名,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K11的商业是从地下二层到4F布置了商业,而地下三层和五层以上布置了停车,是一个不错的创意;地下室在南侧专门开了一个出口,解决了地下室的客流出入问题,同时还解决了部分的消防逃生,算是一举两得。

这一时间段商场中布置了十二处的艺术品,从平面到视频种类还较丰富,引来不少人停留照相。地下二层的客流极好,用人流如织来形容绝对不过分。当天尚在进行的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画展引来了超过7000人参观,每人次要花100元人民币,多是要排号两个小时只参观20分钟的。在现场我亲耳听到一位女士面对着莫奈最著名的睡莲,充满困惑地讲:这画的是什么呀?

几次路过BURBERRY店时,我们都“顺路”看一眼,每次都几乎是售货员孤独地站着的,没看到顾客;而普通百姓的消费品特别是地下室客流非常好,似乎印证着中国人富裕程度没有想像的那么高。

参观莫奈画展的等候现场就和火车站的春运状况相仿佛,长时间的等待和其妙莫名都没能阻止人们对于艺术的向往。自此可以判断:在未来的若干年内,非常可能大家来看画展、听音乐会等等,顺路进行购物,那就真是一种生活方式了。

创新

转上一圈就可以看到K11的设计一直在创新,比如三层现在是一片室内的生态农业,种着辣椒和西红柿等等,供孩子们学习和参观;原来还养过猪(现场有照片为证),还真有人慕名来参观的,但实际的经营效果值得怀疑。

又比如开一条通道直通地下室货场,提高了地下室的易达性,但也给楼上的客流造成了短路,F1~F4的客流相对差些。

创新确实有代价,未必每一个创新都有意义。

摸索

商业地产比住宅地产饱和度更高,要想杀出一条血路需要付出更多代价,这些代价中既有金钱,也有精力和时间。

当然探索未必完全是成功的,需要我们不断地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从中汲取知识、避免失误,渐次的成功就在眼前了。

商业地产之路难走且漫长,需要我们勇敢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