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几乎每年都是GDP增速的两倍。而在中国现行的税制格局下,70%以上的税收来自于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等流转环节。剩下不足30%的税收来自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收入环节。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哪国制造,只要流入中国就将背负上这些处于流转环节的间接税。那我们自己的中国制造呢?是不是早已麻木了?
在外贸环境比较稳定的前几年,中国制造主要客户群都在海外。而对内销售不畅主要有两大原因:一个是大家都知道的内需长期低迷;另一个就是中间环节税太多,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流通环节成本过高,一些附加值比较低的生产型企业都不敢尝试去做本国市场。因为内销产品价格往往要比销往海外的同类型产品卖要的贵。而那些既出口也做内销的,都是少数大型企业,因其可利用大量劳动力把附加成本摊薄和稀释掉。这也就是直到今天,我们很多富裕起来的老百姓纷纷出国去抢购大量奢侈品,甚至不放过几十块美元一条Levi's 牛仔裤的原因之一。帮着去提振欧美国家的内需既有文化因素,也有赋税的催化。(具体可参考之前文章‘从文化角度探寻中美经济未来方向 中篇’)
我们中国不少在业内比较有名气的经济学家都喜欢预测,特别喜欢预测中国经济到底是L型探底呢,还是V型反转。老谢我觉得,有这闲工夫,不如多向决策者谏言,怎么先把中国专卖店中LV(路易威登)的手提包价格降下来再说。总是在绕圈子和体制内拍砖的一唱一和,到底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般的和民众做迷藏。有这闲情逸致,还不如多谈点实际困难和解决问题方法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