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里还有不少中小企业,抱着一种侥幸的心理,继续隔山观望中国制造业,既不投入也不退出。我想说的是,中国制造业最辉煌的时代已过,和我们的中小企业没太大关系了。如果你们认为一旦中国制造业关门大吉,海外的一些奢侈品如LV、什么古琦、什么香奈儿在内的一般商品都会一股脑儿涨价,外国消费者会更加怀念Made in china,海外订单将会激增,依然会流向中国大陆市场,那就大错特错了。
首先,海外奢侈品消费者并没有我们中国人如此的狂热,更何况如今欧美人正处债务风暴中心消费能力必然下降。随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最大奢侈品消费国之后,将从奢侈品代加工基地一跃变成消费基地。其次,随着中国内地用工成本的提高,海外订单会流向代工成本更低的越南、老挝、泰国等中国周边东南亚国家。再看,中国“二十五”规划中,把提振内需提高到了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后期各种政策配套措施一旦逐步跟上后,以前那种依靠外需订单过日子的中小企业将被彻底洗牌。从决策角度考虑,中国也不需要拥有这么多高风险流动性极差的外汇储备。最后,欧债危机将是一个长期困扰世界经济健康成长的难题,而美国经济短期也难以恢复到08年之前的状态。因此,这个海外订单能对中国制造有多大的利好,从今年三期广交会上欧美订单大幅下滑的数据上,就能略见端倪。
未来中国制造业企业将从零散分布型,逐步向大规模集约型靠拢。也就是说作坊式的小企业随着市场化的进程而被淘汰,让出市场给大型企业,或是给大企业兼并。看似大鱼吃小鱼,其实这是中国在市场化道路上的必经之路。随着各种成本的上升,大企业可以通过集约化流程去稀释各类成本,小企业却无此项功能。大型企业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既拓展了市场提高了竞争力,又同时吸纳大批就业。之前制造业内各自为战、低价倾销、恶性竞争的局面将渐行渐远。
未来中国三大产业的理想格局是:农业向规模化发展,工业向集约化挺近,服务业向多元化纵深。这是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农业规模化能保证粮食安全,掌握国际战略筹码(就像如今的美国,农业控制了全球60%的种子市场),让农民回归本职,减轻城市交通、就业、环境等等诸多压力;工业集约化可培养几家大型跨国制造业巨头提高国际竞争力(省下开支搞研发,而不是和国内小企业挤破头抢市场),又能减少国内环境污染,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服务业多元化,可吸纳大批劳动力,培养创意产业,建设自身品牌,培养金融型人才,盘活民间资本,让过于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把心思多用在服务业上来创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