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喜欢炒房?


   经济角度:为了不让资产缩水,不让自己躺在银行里的票子贬值,不让通胀率(CPI)超过自己投资项目的回报率,在中国缺少投资渠道的情况下,房子是最好的投资产品,炒作房地产成了多数的人唯一选择。因为,大多数资源和市场被国家垄断,老百姓的资金没有什么投资渠道,这就是投机者为什么炒房的初衷。正因为长期的刚性需求和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不断改善居住条件的驱动力,使房子具有的保值增值高于其他如股票、产业、黄金等等。特别是大额投资其他产品,需要一次性投入自己的大量真金白银,对于一般民众而言难以做到,想为炒股或买黄金贷款,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无法贷到。可炒房子,在一段时间却可以低首付,并长期低息贷款。有此等好事,何乐而不为之。房子毕竟与土地连接在一起,可以参与国民财富的二次分配,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事实上,很多人依靠房子糊里糊涂的发了财。此外,中国人均GDP尚不足美国的1/7,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城乡差别大,尤其是社会保障程度普遍不高。于是,中国人“买房养老”成为自我保障的一种重要形式。

 
  文化角度:“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是中国人千百年以来的定式观念。有其田就是地主,耕者无其田就是打工的;有其屋就是房主、主人,居者无其屋就是租房者,就是房客。这个观念已根深蒂固地植根于每个人的大脑深处。与西方人的观念不同不说,比同处于东方的其他国家的人要来得强烈的多。现在,由于在中国私人无法拥有土地,因此土地的观念已经淡化,由于各种原因,就是种地农民也不十分关心土地的权属。但居者有其屋的观念却愈发深入人心。人生一世,不能流芳百年,也要留下一套房子,否则上愧对自己的先人,下也无法向儿孙们交代,左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右还会遭到别人的白眼。人死灯灭时,弄了个上下左右俱不是,岂不是死也难瞑目。因此,中国人就算是天崩地裂、海枯石烂,在死后灰飞烟灭之前,怎么地都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因为死后墓地(每平米单价)比房子更贵。
 
  社会角度:当下的中国处于全民性、全社会的浮躁中,身处其中,人们难免不受其影响。急功近利者有之,少劳多获者有之,不劳而获者也有之。不难想象,当一个人不但听到,而且亲眼看到无论是投资还是投机亦或有意无意的因为买房发了财,而且是发了大财时,对他的心理冲击会多么大。投资投机客炒房暴富的羊群效应,使得很多人趋之若骛,也想分得一杯羹,毕竟这钱来得轻松,助长了人性中不劳而获的心理。这样的案例越多,冲击力越大。其结果是“不得不”加入已经庞大的炒房大军,最要命的是它可能将诚实劳动、努力工作、多做贡献获取报酬的信念打的粉碎,这对于社会发展而言,这是很可怕的。
 
  中国房地产业的兴起,可以说是即迎合了公众需求,也可以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从1998年房改新政起,观其后5年的发展态势,虽然当时朱镕基说这个房地产市场有点泡沫要警惕,但确实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不过从2003年开始,中国楼市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开始失控。说到楼市失控,并不仅仅是楼市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在宏观调控失效后,一系列经济领域矛盾叠加之后的综合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