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朱镕基统领经济时期的外资是瞅准了中国的人口红利,那么温家宝主政经济时期的后半阶段的“外资”则是带有纯投机性质。投机渠道?当然是楼市。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则把这种投机以倍数式的放大,政府以救市的名义也投入到了这巨大的赌局之中,大量发行货币就是一个例证。截止2012年底,我们国家的M2(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为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货币供应总量的1/4。是美国的1.5倍,日本的1.7倍,英国的4.9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还多出20多万亿元。到了去年(2013)年底,M2为110.65万亿元,较2000年增长了7倍还多。13年间以平均每年17.8%的速率增长,高峰值是2009年的29.4%,而美国是多少,其2012年之前的20年间M2平均增长率才4.9%。
如果我们去剖析这个M2的构成,就会发现其主要是由三块组成:新增贷款、外汇占款和央行负债。2013年,新增贷款占了M2的67%,外汇占款是21%,央行负债则是12%。新增贷款是银行以储户的存款做为基础向企业投放贷款,由于存款准备金的存在,贷款实际上会以乘数效应成倍的放大货币的投放量(乘数效应可参考2011年2月:中国货币超发探讨II)。外汇占款是企业外贸出口赚了外汇后到人民银行去结汇获得的钱,而且这是强制性的规定。人民银行本身并不拥有货币,但他有创造货币的能力和职责。对外贸易顺差越大,央行对内创造的货币就越多,占款就越多。央行负债,顾名思义就是人民银行向社会投放基础货币,也就是印钞。此外,央行会根据市场走势做一些公开市场操作,比如“正逆回购”,逆回购就是向是市场释放货币。
央行数据显示,2013年12月末中资银行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7.83万亿元,其中房地产贷款余额14.61万亿元,占到了存量贷款的25.2%;全年新增贷款8.89万亿元,其中新增房地产贷款2.34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总额的26.3%。2.34万亿新增房地产贷款规模,占到了2013年新增M2的17.7%,也即房地产行业占GDP总量的12.3%,却吸收了17.7%的新增货币。而对这个数据,我个人认为依然是低估的,因为有部分流向房地产的贷款是以各种形式包装成非房地产项目来发放的,所以实际房地产占新增M2的比例会更大,占到20%以上我认为是完全可能的。若把与房地产相关的水泥、建材、建筑施工等行业贷款比例计入,以及加上2013年1530亿的新增保障性住房贷款,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对新增贷款的贡献度应该超过50%,对M2的吸收量应该不低于30%。
可以说楼市吸收了大量的货币是导致其价格高企不下,偏离价值核心的主要矛盾,而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则催化加剧了这个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