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关市讥而不征


 孟子坚决反对“暴君污吏”利用政治特权侵害民众利益,应该说是抓住了社会公平问题的症结。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对发展工商业的主张。他的主张最令人称道的有两点:一是反垄断。例如他说:“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孟子·公孙丑下》)古代的买卖,以有易无,这种事让相关的部门管理管理罢了。但有一个卑鄙的汉子,一定要找一个高地登上去,左边望望,右边望望,恨不得把天下所有买卖的好处都一网打尽。人们都觉得这人太卑鄙,因此抽他的税,向商人抽税就是这样开始的。孟子好像是在讲笑话,税收制度不会这样随随便便就开始了。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孟子是何等蔑视垄断行为。

 
  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认为,一个君王拥有土地是可以的,但不能太霸道,不让百姓进入到君王的土地上去从事经济活动。周文王的园林有方圆七十里,可他允许百姓到里面自由地打草、砍柴,逮鸡捉兔。把园林和百姓共同享用,百姓不但不觉得它大,反而觉得它小了呢。可你齐宣王的园林尽管才方圆四十里,比周文王的小多了,可你不让百姓进去从事经济活动,杀死一头小鹿犹如犯了杀人罪一般,这样的园林就像国土上的一个陷阱,老百姓是恐惧它的,所以觉得它太大了,没有才好呢。孟子基于民为贵的观点,强调物尽其用,要让百姓合理地开发国土上的一切资源,而这些资源不能为一些有特权的人给垄断了。这一思想放到今天的经济生活中去看,也是非常先进的。垄断是没有出路的,搞国家垄断只会让人民恐惧、埋怨、避之而不及。
 
  孟子关于发展工商业的第二个主张是反对滥收税,主张鼓励工商。孟子主张“关市讥而不征”(《孟子·梁惠王下》),“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孟子·公孙丑上》),就是要求:关卡和市场应该检查货物但不能滥收税,市场上应提供空地储藏货物,但不能征收货物税;如果货物滞销了,应该依法征购,避免长久积压。孟子为商人想得真的很周到,这也是先秦儒家对工商的共同态度,这在今天看来也是一种十分前卫的经济学思想,其强调贸易自由的理念丝毫不亚于今日自由主义的经济主张。
 
  谈到孟子的经济思想时,我们还不应忘记,他还是最早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思想家。《孟子·梁惠王上》曰:“不违农时,榖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白话文:“不耽误百姓的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时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养家活口、办理丧事没有什么遗憾的了。百姓生养死丧没有什么遗憾,这就是王道的开始。”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说,孟子的这番话是其实是很有道理的。首先,他从人类所最需要的几种资源入手对他的王道进行举例性的阐述,比如食物,比如木材。木材在孟子的时代是很有作用的:可以做战车,建房子和战舰等等。那时候的木材正如我们今天对于钢铁的需求。因此从通过这短短几句话,就能感觉到到实行孟子的王道所带来的巨大利益。第二,对于如何实行王道,孟子在其中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并非是一些空而不实的东西,而是一些微小又容易实行的,这样就能吸引那些当权者的兴趣。第三,在这几句话中,孟子提出了一个具有现代气息的观点,就是“对大自然不索取过度”,而是“适度而取”,这说明孟子的王道中包含了一种“与天地和谐共处”的思想,这是值得大力赞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