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孟子·梁惠王上》又曰:“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白话文:“大王想行仁政,那么何不返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田的宅地,周边要多种桑树,五十岁左右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老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幸苦劳作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王者,是不可能的。(现在,富贵人家的)猪狗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人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责任,是收成不好’,这跟把人打死了,却说‘不是我杀的人,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两样呢。”
 
  从文中不难看出,孟子对于如何治国是有一番心得和体会的。从生产、教育和管理的角度去提点梁惠王,应该如何治理国家。就是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番话,其中也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思考的地方。比如“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农耕时节不要去打扰农民。而我们今天中国政府连18亿亩耕地的红线都保不住,而“18亿亩”仅仅是数字上的摆设。
 
  如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真正原因,在于城市化的扩张。2001年城市化率仅为30.8%,十年之后,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50%。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的增加势所难免,这构成了对耕地保有量的巨大冲击。2010年全国批准建设用地48.45万公顷,其中农用地33.77万公顷,耕地21.19万公顷,批准建设用地中耕地占比43.7%。到了2012年,全国批准建设用地61.52万公顷,其中转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42.91万公顷,耕地25.94万公顷,同比分别增长0.6%、4.5%、2.5%。一方面,耕地的生产能力正在下降,优质耕地的比例变低。另一方面,耕地污染情况正在恶化。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占18亿亩耕地的8.3%。污染最严重的耕地主要集中在耕地土壤生产性状最好、人口密集的城市周边地带和对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应当更高的蔬菜、水果种植基地。这一数据还是2年前(2011年)的国家环保部统计的。
 
  耕者有其田,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在迈向工业化的道路上不免会对农用耕地造成破坏性的损害,且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基础建设和工业装置不断的上马意味着又将出现失地农民,这也是暴力拆迁事件屡禁不止的根源。而接下来十年,政府提倡的新城镇化建设,注重的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从本质上说,它更加强调城镇化的质量与效益、强调城镇化过程与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强调各群体尤其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普惠性、强调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均衡性、强调城镇化过程的内生性及其动力的可持续性。
 
  如果中国的城镇化是处处钢筋水泥林立,车水马龙的镜像,那么这样推进新城镇化是非常失败的。因为,这类资源大量消耗型的城镇化,其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必然会让城镇化在继续推进的过程中陷入窘境。农业国家工业化速度过快,必然会导致农民与新兴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恶化。在缺乏新型节能材料技术支持保障的前提下,我们的城镇化又是用地方政府不断负债的方式来推进的。高启的楼价脱离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结果必然会造成各地鬼城林立,不但开发成本收回不了,甚至会导致大量人口逃离。这就是孟子说的“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中国农村人口远没有做好城镇化的准备,打破旧时的生活方式和农耕习作,必然会遭到巨大的阻力。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城市低保人员的生存权等等,才是推进城镇化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