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才发:就任中央民族大学科学研究掌门人


科研处长必须熟悉科研并擅长科研。科研处长本人只有熟悉和擅长科学研究工作,才能够懂得科学研究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是何等的重要;才能够从学校整体学术水平提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研发展规划;才能够懂得和遵循科学研究自身的规律,知晓和体谅教师以及其他科研人员的艰辛;才能够真诚地成为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知心朋友;才能够以身示范地带动和促进学校科研工作上质量、上档次和上水平。2002年春在我接手科研处处长工作的时候,全校教师每年从国家和省部级争取到的纵向科研经费,以及其他横向项目经费的总和近于40万元。随着中央政府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对科学研究经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各级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横向研究立项的比例和经费投入。中央民族大学尤其是经过国家“211工程”和国家“985工程”建设,全校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有了显著地提升。譬如,学校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教师申报科研课题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理工科教师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现了“零”的突破。所以,到2007年初我离开科研处的时候,教师每年从国家和省部级争取到的“纯科研项目经费”已超过千万元,不含国家投入的“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经费。仅从学校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数字增长而言,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然而这并不是说我本人或者科研处有多么大的功劳,科研处本身永远不可能每年“创历史新高”,这是国家重视科学研究以及学校经过长期积累、建设与发展的一种历史必然。大学的科研处是校党委、校行政直接领导下的重要职能部门,有责任为学校的整体发展当好参谋。要创建“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0]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必须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学科建设、产出一流的学术成果、培养一流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科发展水平是大学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志,因而在学校的整体发展和建设目标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院系建设和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我以为具有领先水平的一流学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成就,二是学科建设水平。这里所说的“一流学术成就”,主要包括培养一流的高素质人才,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为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一流学科建设水平”包括具有一流的学科方向,拥有一流的学术队伍,建设一流的学科基地。科研处一定要始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做好学校科研规划的制定、落实和适时调整工作,抓好科研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以及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科研处长要虚心地、诚恳地同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处和学科规划办公室等部门的沟通,共同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科研项目为基础的学术平台,突出和发挥中央民族大学优势学科的作用,逐步形成一批优势学科群。科研处长还要面向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尤其要重视对学校“优势学科”和“劣势学科”的调查研究,切实做到心中有数。一定要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带动作用,采取措施拯救危势学科,为学校领导谋求整体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我以为科研处长在学校整体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自始至终处于前沿阵地和人们密切关注的风口浪尖上。因而科研处长必须虚心勤勉、戒骄戒躁,为人处事必须果断稳重,切忌吹吹乎乎、华而不实。既不能有半点“谋私情、循私利”的非分之念,也不能去做徒有虚名、夸夸其谈、追求轰动效应的表面文章。同时科研处又是沟通教师、科研工作者和有关上级科研机构的桥梁,是团结和凝结全校学术力量的纽带,是推出并展示全校学术实力和科研成果的窗口。因而科研处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具有科研特性、富有特色的服务工作,通过制度建设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使科研处的全体工作人员牢固地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全局意识,真正把科研处办成科研工作者之家。我在行政管理岗位上的切身体会就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应当是一位伯乐,要知人善任、用其所长,尤其要善于与那些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合作共事;要开明公允、宽宏大量,尤其要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创造精神;永远要有团队精神,在任何时候都要建立没有傲心、但有傲骨的团队,尤其要懂得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人才、团结出干部的道理。我以为当领导的人不是要与他人比试才能,而是要让他人充分发挥才能;要做好一个单位的行政管理者,首要任务是管住自己,正人先正己、人行己先行,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必须率先做到,领导者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能力同等重要。
临危受命任学校科研处处长兼“211工程”办公室主任。正当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九五”建设刚刚起步的时候,国家“211工程”部际协调办于2000年10月11日发出了《关于做好“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211部协办(2000)2号][①]。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加上中央民族大学当时资金落实到具体建设单位事实上相当困难,具体承担建设任务的单位和负责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有些负责人甚至提出“不担任建设项目责任人”的请求。恰在这时原来兼任“211工程”办公室主任工作的教务处处长金雅声提拔为副校长,其精力和工作重点随着角色的转换发生转移,“211工程”建设在中央民族大学一度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荣仕星教授于2000年1月由“广西民族学院院长”调任“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通过工作上的接触我认为他是一个办事果断,有胆、有识、有谋的领导人。实事求是地说,在他担任中央民族大学校长的5年时间里,不但迅速地改变了中央民族大学原来的落后面貌,而且铺平了中央民族大学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211工程”一期建设的成功,无疑为中央民族大学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也就是在他感到“211工程”“九五”建设最困难的2002年4月中上旬,他恳切地找我谈话,语重心长地希望我在这个关键时候“支持他一把”,即使咬紧牙关也要把“211工程”一期建设“整体验收挺过去”。如果“211工程”一期建设验收这一关过不去,就有愧于党和国家对中央民族大学的关怀。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由法学院院长转岗为学校科研处处长兼学校“211工程”办公室主任工作的。2002年4月18日上午,校党委书记王彦和组织部长黄凤显同志,把我找到王书记办公室正式谈话,下午他们两人到法学院召开全体教师会议,黄凤显同志首先向全体教师宣读了《关于宋才发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民大党发[2002]10号):“经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聘宋才发同志为科研处处长兼学校‘211工程’办公室主任,聘期至2004年4月。免去宋才发同志法学院院长职务;郭卫平同志不再担任科研处处长职务;金雅声同志不再兼任学校‘211工程’办公室主任职务。”随后王彦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共讲了如下四个要点:(1)学校“211工程”一期建设整体验收在即,经校党委常委研究,决定调一位具有开拓、奉献精神的同志去抓这项工作,并决定调宋才发同志去,请法学院给予支持。(2)充分肯定了宋才发在法学院的工作,对宋才发在法学院所作的贡献表示感谢。(3)明确宣布行政职务变动后,宋才发原任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组组长、经济法学学科带头人不变,事业和发展在法学院,希望法学院领导和教师大力支持。(4)希望法学院领导和全体教师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工作[②]。校党委组织部于2002年4月27日发出《关于宋才发同志教学科研等工作关系的通知》(民大组[2002]5号):“根据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宋才发同志调任科研处处长兼学校‘211工程’办公室主任后,其在法学院的教学、科研、指导研究生及学科建设的工作关系暂不作改变。”[③]学校随之迅速重新组建了“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在《关于调整学校“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民大校发[2002]102号)中,将宋才发调整为“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并在“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211工程”办公室,确定宋才发为办公室主任[④]。随后在《关于调整学校“211工程”各学科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民大校发[2002]104号)中,对“211工程”各学科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的负责人作了重新调整[⑤],严格实行荣仕星校长提出的“权责一致,责任到人”的措施。我本人竭尽全力协助荣仕星校长很快理顺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调动了具体建设单位的积极性,使学校“211工程”“九五”期间的建设和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2004年所有中层干部4年一届任期届满,经过考核和校党委常委研究决定,3月16日对全校中层干部职务重新进行任免,确定我继续担任科研处处长,学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职务[⑥]
由单纯的教学科研人员变成为教学与管理“双肩挑人员”。我走马上任学校科研处处长的时候,正是中央民族大学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准备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的关键时期,因而我的所有精力基本上都投入到或者牵扯到了学校具体的行政事务当中。譬如,根据《中央民族大学职称评审组织暂行条例》规定,2000年9月5日经学校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组成新一届(第六届)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学科评审组、评审小组,我首次进入中央民族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并且担任“哲学、政治、法律”大学科组组长[⑦]。2003年6月24日颁发《中央民族大学关于印发第七届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及学科评审组人员名单的通知》(民大校发[2003]191号),确定我进入“学校职称改革领导小组”[⑧]。根据《中央民族大学学位评定条例》规定,校长办公会议决定组成新一届(第六届)学位评定委员会,2000年我进入“中央民族大学第六届学位评审委员会”[⑨],2003年起担任“中央民族大学第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成员”[⑩]。根据《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定,2000年9月15日中央民族大学第七届学术委员会成立,我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并任政法组组长[⑪]。2002年5月31日学校颁发《关于中央民族大学第七届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变更及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的通知》(民大校发[2002]115号),决定由“宋才发担任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校学术委员会政法学科组组长”[⑫]。2003年6月17日学校颁发《中央民族大学关于第八届学术委员会人员名单暨学术委员会章程的通知》(民大校发[2003]183号),决定宋才发继续担任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及政法学科组成员[⑬]。2002年5月23日学校颁发《关于成立中央民族大学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委员会及岗位业绩津贴工作办公室的通知》(民大校发[2002]105号),根据《中央民族大学岗位业绩津贴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相继成立中央民族大学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委员会和中央民族大学岗位业绩津贴办公室,确定宋才发为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委员会委员、岗位业绩津贴办公室成员。2002年9月12日学校颁发《中央民族大学关于成立组建二级学院工作小组的通知》(民大校发[2002]215号),决定成立“组建二级学院工作小组”,确定宋才发为二级学院工作小组成员[⑭]。2002年12月20日学校颁发《关于调整充实〈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三份期刊编委会的通知》(民大校发[2002]325号),确定宋才发为《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委员会委员,从2003年第1期开始履行职责至今[⑮]。2004年2月17日“成立中央民族大学人才引进领导小组”,确定宋才发为人才引进领导小组成员[⑯]。2005年中央民族大学成立教学工作委员会,确认宋才发为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⑰]。由于我承担了诸多具体、琐碎、繁重的行政事务,几乎每天都要由自己组织或者参加几个会议,即使我再忙从来没有半点怨言,也从来没有因故而中断过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除了每周利用半天工作时间授课(多为给本科生授课)之外,其余的时间一心扑在学校和本部门的日常行政事务上。我所承担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专业课教学任务,全部都是利用周六、周日和平常晚上完成的。因而自2002年中央民族大学实行岗位业绩津贴制度以来,我一直享受“教授二级岗位业绩津贴”的待遇。在自2008年开始到2010年初结束的全国高等院校岗位设置中,我被评聘为教学科研类“二级教授”[⑱]
为中央民族大学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献智出力。作为学校科研处处长,我给自己工作定位概括地说就是三句话:“一是当好校领导的参谋,二是做好教师上下沟通以及与校外有关科研部门联系的桥梁,三是扎实做好为全校科研工作者服务工作。”这里仅就如何“当好校领导的参谋”举一个例子予以说明。譬如,从2002年11月2日起连续几天,中央民族大学举行隆重的教学工作会议,校园里到处悬挂着“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必须以本科为本”的横幅,全校师生员工关心教学、议论教学的气氛非常热烈。会议对“中央民族大学课程学分制实施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以课程学分制为基础论证了学校本科专业重新修订的培养方案。校党委书记王彦教授在会上作了《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的报告,校长荣仕星教授作了《关于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若干思考》的报告,副校长陈理教授作了《探索课程学分制 实践教育创新》的报告。这是中央民族大学发展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它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以及后来接受教育部对学校整体质量评估都是功不可没的。但是,这次会议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美中不足,那就是会议从头到尾除了王彦书记的报告在一个地方提到科研之外,几天的会议基本上不提、也没有议到教学与科研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如何在重视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重视科研上质量、上水平,发挥教师科研成果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问题。会后不久,我专门就此事与荣仕星校长推心置腹地交换了自己的粗浅看法。这不只是因为我是科研处处长的缘故,而是因为教学与科研本来就是相互促进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对于一所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来说,本科教学质量固然重要,但是我认为只有科研才能够最终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以及解决学校深层次发展问题。荣仕星校长是一个非常有敬业精神和事业心的人,他认为我的意见是诚恳的和富有建设性的。我当时提出了一个供荣仕星校长和其他校领导参考的建议:我们这次会议的提法是“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建议您和其他校领导在以后的重要会议上提“必须始终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最后把提法统一到“建设综合性、研究型的民族大学”上面去。荣校长欣然接受了我提出的建议。后来即使在“全校教学工作会议”上发言的时候,我仍不忘在强调教学工作重要性的同时,注意引导全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譬如,2004年6月为迎接教育部对中央民族大学的整体质量评估,学校召开了不亚于2002年那次全校教学工作会议。我在6月22日的大会发言中指出:由教务处提出并以校文下发的《中央民族大学关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意见》,是一个突破中央民族大学过去的传统,首次把中央民族大学放在全国大学统一平台上进行研究和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好文件,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我一共讲了四个问题,在其中的第三个问题中强调说:“要激励教师重视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重视学术研究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含金量,使教师始终站在本学科的前沿。同时也要重视对教学工作的研究,以教研室为单位经常开展一些教材教法方面的研究,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和授课质量。教学和科研是分不开的,要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科研不只是为了评定职称,科研是实现把我校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决定因素。不重视教学和不重视科研都是错误的。无论是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还是教师,都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有一点压力,只有压力才有动力。对专任教师应当有上讲台的严格标准,要让教师有点忧患意识,确保教师上好每一节课;评教评学工作必须切实与业绩考核和待遇挂钩,坚持数年必有好处。”[⑲]为了向兄弟院校学习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经验,我和教务处处长孙晓天教授一道,共同协助陈理副校长带领全校处级干部“三个代表读书班”的34名成员,于2003年11月3—7日赴武汉实地考察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使全校参加考察的中层干部大开眼界,明确和统一了“只有抓住机遇,才能促使学校整体发展;只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硬件建设,才能实现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只有抓好实习基地建设,才能让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只有抓好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才能真正带动和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的认识。
通过制度建设引领学校人才引进和人才质量提高。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作为科研处处长我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引领学校人才引进和人才质量提高的文件。譬如,为促进教学与学术研究活动向纵深发展,提高本科教师科研成果的学术质量,科研处制定了《中央民族大学精品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章程与管理条例》(民大校发[2003]156号),设立中央民族大学精品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学校每年从“211工程”建设配套经费中拨付100万元,作为当年的出版基金和学校青年科研立项资助基金。此后学校根据学术研究发展的实际需要决定新的资助额度;精品学术著作出版资助活动每年举行一次。资助额度严格以科研成果书稿的质量为依据,充分考虑其社会效益。根据实际情况,对每部书稿分别给予部分资助或者全额资助[⑳]。为奖励科研人员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方面作出的贡献,提高学校科研综合实力,科研处制定了《中央民族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评审办法》。凡是在职教学科研人员完成的科研成果,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具有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者,均可以申报评奖。优秀科研成果奖设立一、二等奖,采取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办法,颁发奖金和证书。其中,一等奖必须在学术理论上有突破、有创见,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二等奖必须对本学科建设具有较高价值和较高学术水平。评奖工作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与北京市、国家民委等上级部门的有关评奖同步进行[21]。又譬如,为实现国家“211工程”建设目标和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科研处还专门制定了《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名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青年科研骨干教师、科研新人培养计划实施与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民大校发[2003]401号)。文件规定:(1)学术名师培养计划。学术名师培养计划是指对科学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者国内一流水平,学术造诣深厚,能开展本学科领域国际合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能够带领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或者博士点学科进入和保持国内一流水平,能够参与对国家重大决策、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其科研成果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的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给予奖励和科研资助。入选学术名师的教师总人数在20名左右。入选者年龄超过60岁者,一次性奖励1万元,并颁发“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名师荣誉证书”;年龄不超过60岁者,颁发入选“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名师培养计划资格证书”,给予10万元的科研资助。(2)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是指在未来5—10年内对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阔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学术造诣,站在本学科学术研究的前沿,能开展本学科领域的国际合作,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学术影响;且能够带领学术梯队进行重大课题攻关研究,领导和带动本学科乃至学科群的整体发展的中青年教师,在科研上给予资助。入选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的教师名额在50人左右,每人资助额度为3万元,颁发“中央民族大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资格证书”。(3)青年科研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青年科研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是指在未来5—10年内,对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功底,具有较广泛的知识面和一定的学术造诣,熟悉本学科的研究动态,在本学科领域内有一定学术影响的青年教师,在科研上给予资助。资助名额在100名左右,入选者资助金额为1万元,颁发“中央民族大学青年科研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格证书”。(4)科研新人培养计划。科研新人培养计划是指对年龄不超过35岁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青年教师中,学术思想活跃,具有一定开拓精神,经过培养有希望成为学校某一学科的科研骨干者,给予科研上的扶持。上述四个培养计划的实施,采取每年进行一次,优胜劣汰式的滚动发展[22]。与此同时,我还参与制订《中央民族大学岗位业绩津贴考核程序及办法(试行)》(民大校发[2003]59号)、《中央民族大学岗位业绩津贴制修改方案(2003年执行)》(民大校发[2003]238号)[23],以及《中央民族大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计划总体方案》[24]、《中央民族大学学者发展计划实施办法》[25]、《中央民族大学教师提高学术水平管理办法》[26]、《中央民族大学引进高端人才实施细则》(试行)(民大校发[2005]183号)[27]等一系列引领学校人才引进和人才质量提高的文件,从制度建设上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整体质量的持久提升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摘自宋才著:《惟真知启后人——我的教生涯40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版)


[0] “努力把中央民族大学办成世界一流的民族大学”,是朱镕基总理2001年6月14日视察中央民族大学时提出来的。见《朱镕基视察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1),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①]《关于做好“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见《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资料汇编》,“211工程”办公室2002年11月版,第75—82页。
[②] 校党委书记王彦同志讲话的四个要点,系本人当场的会议记录。
[③] 中央民族大学党委组织部:《关于宋才发同志教学科研等工作关系的通知》复制件,见《宋才发档案资料》(三),2005年3月于中央民族大学整理装订,第30页。
[④]《关于调整学校“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2),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页。
[⑤]《关于调整学校“211工程”各学科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2002),《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2),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⑥]《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关于邹吉忠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4),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148页。
[⑦]《中央民族大学第六届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学科评审组人员名单》,《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0),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167页。
[⑧]《中央民族大学关于印发第七届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及学科评审组人员名单的通知》,见《宋才发档案资料》(三),2005年3月于中央民族大学整理装订,第21—24页。《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3),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98页。
[⑨]《中央民族大学第六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名单》,《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1),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194页。
[⑩]《中央民族大学第七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名单》,《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3),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⑪]《中央民族大学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名单》,《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0),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166页。
[⑫]《关于中央民族大学第七届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变更及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的通知》,见《宋才发档案资料》(三),2005年3月于中央民族大学整理装订,第10—15页。《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2),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1—182页。
[⑬]《中央民族大学关于印发第八届学术委员会人员名单暨学术委员会章程的通知》,见《宋才发档案资料》(三),2005年3月于中央民族大学整理装订,第16—20页。《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3),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4—96页。
[⑭]《中央民族大学关于成立组建二级学院工作小组的通知》,见《宋才发档案资料》(三),2005年3月于中央民族大学整理装订,第59页。《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2),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4页。
[⑮]《关于调整充实〈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三份期刊编委会的通知》,见《宋才发档案资料》(三),2005年3月于中央民族大学整理装订,第60—61页。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扉页。
[⑯]《成立中央民族大学人才引进领导小组》复制件,见《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办公会议纪要》2004年第4期,第2页。《宋才发档案资料》(三),2005年3月于中央民族大学整理装订,第71—72页。
[⑰]《中央民族大学成立教学工作委员会名单》,《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5),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37页。
[⑱] 经国家民委:《关于中央民族大学岗位聘用结果的批复》(民人事字2010[13]号)批准,2010年4月8日学校发文《关于首次岗位聘用结果的通知》(民大人事字[2010]76号),本人被评聘为“教学科研类岗位”二级教授。
[⑲] 宋才发:《认真履行职能部门职责,切实服务于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央民族大学校报》2004年7月2日,第2版。
[⑳]《中央民族大学精品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章程与管理条例》,《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3),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5—57页。
[21]《中央民族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评审办法》,《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4),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3—84页。
[22]《中央民族大学学术名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青年科研骨干教师、科研新人培养计划实施与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3),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1—85页。
[23]《中央民族大学岗位业绩津贴考核程序及办法(试行)》,《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3),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46页、65—68页。
[24]《中央民族大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计划总体方案》,《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4),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5—47页。
[25]《中央民族大学学者发展计划实施办法》,《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4),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50页。
[26]《中央民族大学教师提高学术水平管理办法》,《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4),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1—52页。
[27]《中央民族大学引进高端人才实施细则(试行)》,《中央民族大学年鉴》(2005),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