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长杰(《乐居周刊》社论,发表于20140615)
最近半个月,创新忽然被整个社会推崇起来。尤其是高层,言必称创新。习近平主席指出:“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禀赋。”李克强总理则称:“中国经济要向中高端跃升,靠什么?靠创新。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
两位领导人说得都对。但纵观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奇迹主要源自投资拉动,而非创新增长。
1930年代,同为经济学家的熊彼特与凯恩斯发生过激烈的争论,结果前者被公认为失败。在凯恩斯看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连续增加的资本和人力投入,而熊彼特却认为是创造性破坏。
尽管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一直为人所称道,但数十年来,真正风行的还是宣称应由政府主导和控制秩序的凯恩斯主义,比起熊彼特理论带来的创造性破坏,政府——甚至一部分人民——更愿意选择由政府和巨型企业主导的“有序”社会。当然,一个国家热爱凯恩斯主义,除了能带来连续的令人沉醉的经济增长,还带来另外两个问题——投资拉动型经济无法持续、僵化体制和权贵主义盛行。
面子和里子的问题,由此产生。面子和里子,互为依存,相辅相成。里子是面子的内涵和底蕴,靠面子来表达;面子是里子的外在表现形式,靠里子来支撑。
连续增加的资本和人力投入,固然让我们有了现代化的城市,有了先进的基础设施和豪华的楼堂馆所,有了高速增长的GDP,有了一个靓丽光鲜的面子,却缺乏对私有产权的严格保护,缺乏公平公正的环境、制度和恪尽职守的法律,缺乏绵延不绝的创新动力,缺乏一副自信而坚实的里子。
我们是一个崇尚投资拉动增长模式的国家。不过,投资提供的发展动力同样遵守边际递减原理,因而每当投资主导的经济模式遭遇发展瓶颈时,创新的标牌就会被政府从桌子底下取上来,摆到显要位置,用以鼓励社会力量。
事实上,我们一直是喜欢凯恩斯的,其主义被长久地置于庙堂之上,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我们同时怀疑熊彼特,将其理论束之高阁,把创新作为一种文化挂在嘴上、墙上,却说一套做一套。当实体经济遇到难关时,我们会首先祭拜凯恩斯,随即采取多发货币的方式刺激经济的增长。
四万亿1.0,四万亿2.0,两次强刺激之后,羸弱的实体经济再次陷入困境。印钞,不行;投资,不行;出口,不行;消费,也不行。当增大投资和人力的政策快速失灵后,没有人会选择轻易推出四万亿3.0——创新终于被提起。
没有持续的自主创新,我们撑不起来中国梦。国家积极推动的机器人、大飞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新产业,面子是把这些产业培育成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好生意,里子却是自主创新。
没有持续的自主创新,就没有内在的成长动力,就会重走“引进-制造-扩大产能”的老路,经济转型升级就会成为一个泡影。
对于房地产业来说,道理同样如此。随着总量短缺时代的结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房地产业,必须走资源利用少、环境负荷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获得较好的发展空间。这条路,是一条创新路,不再是“资本+人力”之路。过去几年,一些房企加大了创新力度:恒大在管理上实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在市场上主推精装中小套型普通住宅;万科为社区提供集菜市场、食堂、超市、银行、洗衣店为一体的商业标配系统,从传统的住宅开发商向城市综合服务商转变;万达创造了集百货餐饮、文化娱乐、电影院线为一体的商业地产模式,丰富了群众生活;保利进军养老地产,绿地远赴海外拓展市场,绿城输出品牌和建设管理服务,而远大和宝业则在住宅产业化探索上走出新路……
这些创新表现为多个层次:营运创新,产品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创新。而对于上述企业来说,管理创新无疑是这些企业持久地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
战略大师哈默指出:“传统管理方式正在终结,现代企业家需要管理创新。”房企的面子,是被市场广为热捧的楼盘,而里子,却在于持续的创新。
面对逐渐固化的买方市场,房企既应该要面子,更应该要里子。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你不可能墨守成规,不创新,就灭亡。
别再回首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别再感叹世事无常、世道艰难,市场不相信眼泪,想要重新赢回面子,就必须首先强化里子,步步为营,矢志创新。
“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你要坚信,在“熊彼特时代”,每一种创新,都让我们有机会步入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