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搞品牌运作,别忽视了风险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
2014年7月16日
与文化有紧密联系的品牌,其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品牌的风险性,就不见得是众所周知了。
比如,近年来,国内众多文艺团体和个人前赴后继地打着冠冕堂皇的文化的旗号,走进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镀金”和提升品牌,结果,最近遭到严厉的批评。
提到文化与品牌,我想起了三篇文章:
一、本人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作者库的成员之一,详见:
国研网作者名录
序号:20;作者姓名:刘先明;发表文章数量:25。
2006年4月2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发表了本人的《创建医院品牌的正确思路》,网址是:
2013年4月3日 世界经理人转发了《创建医院品牌的正确思路》,关于品牌的风险性,我在文中写道:
医院品牌的风险性
对于医院品牌的风险,我们医院要有足够的认识,因为有了一定的品牌,医疗服务的机会数量增多,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疑难病症的复杂性自然增加,出现医疗纠纷或服务质量的机会也相应增加,如果因为一个病例的技术和服务质量等不到位,很容易形成负的品牌效应,这些都给医院品牌的维护带来难度。
二、2008年7月2日《上海证券报》发表了对本人的采访文章《本土品牌:不拼明星拼传统》,其中,关于传统文化,我说:
在中国营销,就要善于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这一点,其实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的。对于中国公司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美国公司耐克是不会这么做的,所以没有多少经验可循。个人认为,中国公司一味地与跨国公司拼争体育赛事、体育明星的营销,最后一定是吃亏的,因为至少十年内中国公司的规模没有办法与他们相比。所以我认为,未来几年中,中国本土体育品牌如果有突然成长起来的,或许就是抓住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方法。
三、2008年8月22日,《中国城乡金融报》发表了《比形象 拼内涵 讲实力——看金融品牌如何“斗秀”奥运》,文中写道:
笔者采访了奥运营销专家刘先明先生,他认为金融企业是否是奥运赞助商不是品牌营销成功的必要条件,上述几个成功的金融企业营销案例的共性在于“两个处理好”——处理好了服务与营销之间的关系,营销为服务创造了机会,服务促进了营销;处理好了规范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规范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提升了规范。
正如刘先明先生所说:金融机构在奥运后营销的方面,还大有文章可做。借助北京奥运会,来营销金融品牌,看似一个阶段性的营销战略,实际上,这种奥运营销的经验有必要延伸到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中的营销战略中去。像中国银行、招商银行的成功的奥运营销,不仅提升了金融品牌的认知度,也促进了综合效益的提升,而且,更可贵的是丰富了金融文化——这一金融文化资源值得其他金融机构借鉴和创造性的运用。
这三篇文章,值得大规模搞品牌运作的领导、专家、专业人士的参考。

(2013年9月24日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在北京主持第四届中国企业形象管理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