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马云还是那个马云吗?


 上周末最大的新闻就是马云收购恒大足球50%的股份。

 

马云,中国互联网教父级人物,20年间徒手打造淘宝、阿里、支付宝,构建估值1130亿美金互联网商业帝国的神一样的男人,近年来,挟“双十一”单日成交三百亿威风,动不动宣称用互联网思维帮助传统行业改造的马云,声称不懂足球的马云,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以12亿收购一个陌生领域的资产?

 

草蛇灰线 伏脉千里,让我们试图解析一下这个商业人物的非凡逻辑。

 

马云的过人之处显然不在于长相奇特而是战略思维,他像所有顶级成功者一样,捕捉和利用了“大趋势”,捕捉到了中国出口加工经济大趋势搞出了个阿里巴巴、捕捉到了互联网交易在中国的迅速普及的大趋势搞出了个淘宝和支付宝。

 

那些年来他总能抓到别人没看见的机会。

 

但是,看看这半年来的马云吧,2013年的双十一,好像是马云的一个分水岭,这天媒体报道淘宝成交额超过350亿,这个众说纷纭的数字好像是对马云20年耕耘的大奖章,也被马云当成了互联网帝国加冕的王冠戴在了头上,高出不胜寒也好,盛极而衰也好,自那以后,幸运女神似乎不再青睐这个神奇小个子。

 

“来往”

众所周知,微信去年下半年发力以来,抢尽风头事小,抢占移动互联网价值链事大,阿里玩命推出自己的同类产品“来往”,马云甚至不顾体面,亲自对阵写下公开信《我与微信的缘份尽了》,结果如何?今天,大家都了然于胸。

 

“打车大战”

支付是电子商务的核心,支付宝更是阿里帝国的中枢,这本是马云最骄傲的资产,春节期间腾讯却突然发起“微信红包”,直接影响了阿里的核心利益。春节过后,马云以打车软件为突破口,以阿里系的“快的”和腾讯系的“滴滴”发起全民打车大战,花费无数后,两家不分胜负,最终,马云在媒体上大谈《马云“吐槽”:打车软件让我妈打不到车》,以这种自设台阶式的方式认输了。

 

“移动支付”

打车之战只是小意思,马云终极目标是互联网金融,正当腾讯和阿里先后借“打车大战”之势顺理成章的要推出虚拟信用卡服务的时候,出乎意料,正是因为太高调引起了银行系的高度关注和担忧,引来了管理层对虚拟信用卡的封杀和二维码支付的暂停,移动支付被严格监管。

 

“余额宝”

余额宝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从0发展到4000亿!马云的互联网金融帝国似乎就要成形,突然,在今年两会前后,当时央视财经评论员钮文新首先在互联网上对余额宝发难,称要“取缔余额宝”,并称余额宝是“趴在银行身上的‘吸血鬼’,典型的‘金融寄生虫’”。

随后,央行副行长刘士余代表管理层一针见血的指出“余额宝是存款搬家,不是金融创新。”马云的余额宝马上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和危机中,马云只有在阿里的内部论坛上发出无奈的声音:“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

 

 

让我们猜一猜,这一连串的不如意,给一直顺风顺水的马云什么启发?

 

一、盛名之下的无奈

 

“来往”的开发推广不符合互联网用户的接受新事物的规律,盲目自信造成失败;打车大战是对互联网思维的片面理解,是热昏了头的产物-只想着给用户好的体验,没想好如何获利;互联网金融是体系化的复杂产品,仅仅建立在传统渠道融资成本高,钻传统金融机构的空子是不行的。

 

二、另外一种“战略思考”

 

放弃互联网创新的创新,回归传统商业文化,融合中国的商业生态,建立和维持个人关系、迎合管理层或者管理管理层的力量

 

马云选择了哪个呢?如果,江郎才尽、撞墙撞的头晕眼花心神不宁的马云,选择了二,那么买个最受“人”瞩目的球队,或许还真是个选择。

 

但是,做了这个决定的马云还是那个全盛之时,在各个媒体,讲互联网、讲创新、讲管理的那个无所不能的互联网马云吗?或许,公众也就是借这个机会,才有机会认识真正的马云。

 

 

  

 

 

关于品牌的话题,欢迎大家和我交流!

微信公众号搜索:常浩

微信号:changhaotalkshow

版权归上海扬馨扬禾品牌管理机构所有,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谢谢!

作者:常浩  上海扬馨扬禾品牌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