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发展与外贸出口


  在奇瑞吉利长城等民族汽车产业崛起之前,15年间,中国的轿车有几辆出口到国外去过?我的印象中只有上海大众临时安排过一两次出口,加起来不超过1万辆。可是等奇瑞吉利长城做大后,动辄出口几万两,奇瑞2007年光向俄罗斯出口就突破了5万辆。同时,中国市场上居高不下的汽车价格在民族品牌的打击下,差不多被腰斩。大家应该还记得90年代中期桑塔纳一辆要卖差不多20万,相当于2.5万美元了,当时国际市场上2.5万美元可以买到皇冠这个级别的车了,中国的万国牌轿车当然在国际市场上卖不出去。

   为何奇瑞的车能够卖出去呢?因为它的成本够低,为何它的成本低呢?我们来看看它的上游厂家是那些。首先,向奇瑞提供汽车钢板的就是武钢这样的国内钢铁企业,其次,向他提供发动机的,有它自己的发动机A-机,也有日本在中国的合资厂家。请注意,当它自己的A-机出来后,日本三菱给它的报价马上低了一半,同样的发动机,三菱给其他没有自己发动机的企业是18000,给奇瑞是10000,奇瑞还不一定要。还有,汽车其他的零部件,奇瑞也大多是在国内解决的,有很多甚至是声名不显的中小厂家,因此,奇瑞的成本才可以降下来。它的QQ才可以最低卖到39800,而同级别的斯帕克没五六万根本拿不下来。因此,QQ不但在国内击败了斯帕克,而且还远销国外,为奇瑞赚取大量的外汇,奇瑞拿这个外汇兑给国家换取人民币,于是国家就多了一笔外汇储备。而上海通用的斯帕克是不可能外销的,在韩国生产斯帕克(斯帕克的原产地)成本要远低于在上海生产。
   现在很多外资的汽车也开始在国内采购了,这不是他们好心给国人创造就业机会,而是被那些民族企业给逼的。要是他们坚持在国外采购零部件,那桑塔纳是不可能降到10万以下的。
  
   还有,中国最近的庞大外汇储备也给今天的国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以为靠八九十年代的三来一补就可以做到。其实我前面的主贴里说得容易,其实将基干工业体系形成攫取外汇的大循环不可一蹴而就,八九十年代正是处于调整期,那时候中国自己的民用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什么竞争力,只能靠关税的保护销往国内市场,赚外汇除了卖石油以外,只能依靠三来一补能赚一点是一点。但是效果究竟有多大呢?我们看看80年代的外汇储备最低的时候是负12亿美元(1980年),最高的时候也不过82亿美元(1984年)就知道了,其他的年份就在负12亿美元到82亿美元之间浮动。就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外汇储备也不过几百亿美元,因为那个时候中国今天出口的大头机电产品比如海尔海信TCL都还窝在家里打内战呢,创汇除了卖点石油(越来越少)只能靠三来一补,可是事实证明,三来一补在很长时间里并不能带来大量的外汇,这就和拉美的情况极为相似了,如果国家一直这么走下去,出现国家信用危机只是迟早的事。
   实际上中国的外贸将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一直是分开的。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以三来一补为代表的加工贸易占中国制造业外贸的大头,期间中国一直是个外汇穷国,到了90年代中后期,海尔海信格里格兰士开始小荷才露尖尖角了,一般贸易开始追赶加工外贸,也就在此时,中国外汇储备开始突破1000亿美元(1996年,1050亿美元),等到了2001年中国入世,一般贸易开始发力,在进出口中比重不断上升,几年后已经超过了加工贸易的比重,2007年中国一般外贸占外贸总额比重已经达到56.5%,预计2008年将达到60%。
   同时,伟大的转折点在1999年出现了,中国一般性贸易结束了常年逆差的历史,开始获得外汇盈余!这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史无前例的,这意味着即使除开加工贸易,中国也有充分的外汇来支付石油,矿产等原材料进口,这是中国和拉美国家的根本区别!中国做到了,而拉美国家终其一生也做不到!
   2007年中国一般性贸易顺差180亿美元,预计2008年将达到480亿美元。请注意,这里的顺差是除开了中国进口巨额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原材料和国外产品花掉的大量外汇后剩下的盈余。中国经济学家对此的评价是“载入史册”,相对而言,加工贸易创造的2500亿美元顺差反而意义不大。如果那天中国不搞加工贸易了,靠一般贸易的话外贸不但有顺差,反而会比现在的一般贸易顺差大,因为加工贸易也是要消耗原材料的,没有加工贸易中国也没有必要花那么多外汇进口石油铁矿等。我估计光这一块都可以省下至少500亿美元。
   所以,在1999年以前,称中国可能会拉美化还是有几份警示作用的,可是现在还这么说那就是“十年不闻窗外事”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