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规则随意修改不可取


    时隔四个月之后的新股发行再次开闸,给投资者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新股发行市盈率降下来了,“窗口指导”时代特有的印记重现市场;老股转让比1月份少多了,即使有的发行人欲转让其数量也较为有限;发行人与中介机构更为谨慎了,生怕出什么纰漏会导致前功尽弃;新股发行基本上是按需融资,发行价格也无须机构询价就可计算出来。

    当然,让市场感受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出现了全民打新的盛况。从全民炒股到全民打新,这虽然是市场“自发”形成的结果,但也凸显出当前市场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近几年沪深主板几乎没有创造“财富效应”,而“新股不败”神话的继续上演,导致投资者求“新”若渴。因为打新,货币市场拆借利率出现飙升,机构投资者纷纷卖股加入战团,进而导致股市连续下挫。

    全民打新的结果必然是新股冻结资金多,而中签率低下。据统计,在目前已发行的6只新股中,冻结资金金额高达5639亿元,平均每家冻结940亿元,这也与其欲募集资金数额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中签如同中彩一样难。首批四家公司网上中签率都不到1%,网下由于回拔的原因,其中签率更低,这也导致了某些参与询价的机构不满。

    新股虽然“不败”,但打新却可能出现亏损。相对于那些动用巨资打新的机构而言,由于网下发行数量只有发行总量的10%,导致其获得配售的股份数量非常少,新股获利有可能无法弥补资金成本。有机构投资者就表示,希望监管部门能够修改新股发行规则。

    今年1月份新股发行时也出现了回拔现象。统计显示,48只新股中有44只启动回拨机制,经过回拨后,48只新股网下发行量占比平均为38.19%,网上发行量占比平均是61.81%。这与当前的网上90%网下10%不可同日而语。

    显然,当前发行规则更有利于中小投资者中签,而机构获配的数量亦大幅减少。此前新股发行制度历经多次改革,监管部门对于机构都是呵护有加的,最突出的表现是新股IPO时一定比例的股份由机构独享,这也导致了广大中小投资者中签难格局频现,市场的质疑声音亦不少。作为机构,仅仅因为获得配售的股份变少了,就希望修改规则,这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新股发行规则的出台,定然有其严肃性的一面,不能因为机构投资者的抱怨就修改。事实上,机构投资者在新股IPO过程中获利并不少,而从未中过签的投资者则比比皆是。监管部门修改IPO规则,回拔机制启动时,将更多股份回拔到网上发行,以满足中小投资者的中签要求,既是其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表现,也是衡量机构自身的定价能力,促进机构投资者健康发展的有效之举。国内机构投资者不能总是呆在“温室”中、躺在监管部门的怀里成长。

    从参与询价的机构本身来说,此前新股发行频现“三高”现象,尽管制度建设上存在短板,但询价机构的“关系报价”、“人情报价”、乱报高价的行为其实也难辞其咎。资料显示,在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中,基金无疑是主要的中坚力量,但基金却是竞相报高价的“主力”,其所作所为明显没有把持有人的利益当回事,如果发行规则重回老路,不仅是市场的倒退,也不利于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