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洋品牌的宽容 是中国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绝望的怒吼


洋快餐出事儿了是这几天最热的新闻之一。可惜,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显然并非新闻。早在2012年3.15晚会,麦当劳就被曝将过期食品重复计时保存。时隔不到两年半,2014年7月20日,东方卫视晚间新闻报道,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快餐巨头的肉类供应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采用过期变质肉类原料。此情此景,不得不让有一种旧闻新读的悲伤。
2012年麦当劳的食品安全丑闻,没能停止其在中国扩张的步伐,麦当劳中国于2014 年4月18日在广州启动主题为“让我们好在一起”的全新品牌宣传活动,并宣布另一标志性里程碑事件:在中国内地的第2000 家餐厅将于4月底开业。而就在麦当劳无惧丑闻在中国大势扩展之时,类似的丑闻再次上演。
毫无疑问,与其说麦当劳能在2012年丑闻爆发以后,继续在中国保持高速发展,是因为中国消费者的宽容,不如说是其洋字头招牌发挥了作用。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没能创造太多在世界上深具影响的品牌,所谓的世界工作背后是山寨大国的悲哀。品质,成为中国制造的一种伤痛。与之同时,洋品牌以其成熟的品牌文化、质量管理体系,迅速的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了高大上的形象。但凡经济条件允许,不少人在挑选同类产品时会优先选择洋品牌。快餐,当然也是如此。即使在这些洋品牌出现丑闻时,中国消费者也表现出更多的宽容,因为,这是偶发并将得到纠正。然而,这次事件将打破这种迷信。
因此,此次事件的发生,或许不是一件坏事。可能会让中国消费者认识到,品牌洋不洋并不是品质的保证。更要有的是,能够建立起一套惩治质量安全的机制。不能再按照媒体报道、监管跟进的模式重复。而是应该强化监管、规范法制,让敢于违规者付出惨痛代价甚至是直接破产,从制度上减少甚至是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对洋品牌的宽容,其实是一种悲哀,那是中国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绝望的怒吼。而如今,就连被当做救命稻草的洋品牌也出了问题,我们又该何以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