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上野的低调与精致


 大阪夜行巴士停靠在东京站附近八重洲,向西走400米,就到了著名的JR东京站。车站现代设计风格,简洁明朗,没有高大上元素,豪华程度甚至比不上国内一个高铁站,可这里的运营效率,我们无法望其项背。站前广场的大树,四周围上了塑料栅栏,猜想是在给树木做保养吧。上二楼的人行台阶,朝向广场一侧的墙面,没有堆砌大理石,几种不同颜色的草,从挂在墙壁铁丝网格上的小盆中,茂盛地生长着,一个个都微微低下头,似是迎接川流不息的八方来客。

 

JR东京站是一个超级换乘中心,自动售票机更是多的数不胜数。我们找到了SUICA西瓜卡机,女儿对照着打印的网友提示资料,买了三张个3000日元的交通卡。东京的地铁运营公司有很多家,票也不通用,唯有西瓜卡可以通行各个站点。市场自由竞争,也不全都是好处,各电铁公司之间的刻意不兼容,也给乘客造成不小的麻烦。

 

站内四通八达,换乘口到处都是,主要线路有六条,另外还有七条辅助线路,一个换乘中心可以选择10多种线路,这与国内孤零零的一、二条线交错,费尽心思地开发空地搞房地产,思路大为不同。也不是日本电铁有多高尚,他们做事很简单,修电铁就是多拉客人,多赚钱。站内的层高一般,考虑到日本年轻一代的身高,显得有一点点矮,也没有什么奢侈的多余装饰,设计和建造的重心,就是为了快速分散人流,给乘客以高效的通勤。检票机的入口,挡板大多是开着的,方便带行李的人,和拄拐杖或坐轮椅的老年人,当然,站口的小亭子里有严密注视的工作人员,他们在提供随叫随到的问路服务之外,也会起到督查的作用。

 

线路指示牌最醒目,广告牌只能见缝插针,不熟悉的乘客,能在最短时间找到乘坐线路,并顺利到达乘车站台,是设计建造者的最大原初目标。大大的时钟,黑颜色的,夜光显示,这在色泽繁杂的大厅内,反倒容易被发现。站台的顶棚,普通的钢架与彩瓦顶,有点像老式火车站,不大容易让人想到这就是闻名于世的JR东京站,高效率的里子,盖过一切华而不实的面子,这与日本人的精干务实分不开。地铁车厢、内饰,都有些旧了,像是保养很好的中老年人,比起艳丽的年轻人,多了一份有内涵的声韵和优雅的气质,置身其内,你会触摸与感受到东京电铁的朴实灵魂与精益本色,日本的精益理念如空气,处处都能呼吸到。

 

车厢内的空间,都被广告海报沾满了,空空的行李架,随时等待着带大件行李乘客的光临,一满与一空,在一个车厢内那么矛盾又和谐地共存,该商业的时候,就赤裸裸地商业,而该公益的时候,又就百分百公益。做事做到位,社会整体效率才会高。两侧车门上方,都有液晶显示屏,每到一个站点之前,都会日文与英文提示,这比大阪的电铁更为方便,不愧是国际化大都市。

 

乘坐JR山手线,到了上野终点站,这是与池袋、新宿、涩谷、六本木和东京齐名的大站。人行通道老旧不堪,但非常干净整洁,行走通畅不成问题,就是拱门太矮了点,身高超过19的大个子,碰头的事极易发生。二战后的日本人,勒着裤腰带为孩子提供好营养,这三代人的身高增长迅速,对比一下7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之间的身高差至少也有20厘米以上。JR山手线,是不是二战后不久修建的,没想到后代的身高如此疯长,老一代人感觉不矮的空间,还是被大个子云集的年轻一代给挤满了。

 

上野站的广场,有人行通道与四周相连,桥也旧了,地面有点破损了,桥头有一块空地,几盆植物点缀着一个吸烟处,从大阪到东京,公共吸烟场所很多,一来说明烟客多,而来则是禁烟场所多,不得不给烟瘾者一个出口,否则还真给憋坏了。上野站附近特别热闹,有多庆屋(便宜实惠的小食品)、阿美横町(菜市场),还有ATRE商场,宽阔的过街人行道,一个绿灯一大波人迅速消解在各个角落,不得不佩服东京人的高效出行节奏。

 

上野站的山手线,东京城市的一个外环线,去南边的东京站、秋叶原,西边的池袋、西南边的新宿,都很方便,四个轨道,车的班次很密集,修建于50多年前的站台,旧了一点,可状态良好,用好既有的设备,通过高质量的维护保养,让设施始终发挥满负荷、高质量的运作,资源节约型社会才能有着落。周六、周日两天做了几趟山手线,人流量不小,可鲜有强行插队的,礼让的人群,也没有发生任何不愉快的小摩擦。从上野,到原宿,有14站,车票只需193日元。出租车的价格,东京起步价已从710730元,本地人一般也只在紧急状况下才打车的,所以在各个地铁出口,一直都有成队的出租车在等客,细看了路边的4辆车,居然分属4家不同的出租车公司,可车型都还是老款的丰田皇冠。东京的上班族,有极好的公交系统,收入高一些的人,打车出行就更灵便了。

 

上野五丁目的昭和通,两边都有自行车道,与人行道之间有一个花坛隔开,骑自行车的人有福了,比起大阪来更为自如。人行道算不上宽阔,可两边的门店绝少有占道经营的,走起路来也是自在自如,早上和晚间,都能见到一些慢跑的身影。不下雨的天空,或湛蓝,或薄云遮盖,空气始终如一的清新,车辆的尾气也好像突然消失了,保持着郊区好空气、好出行的上野繁华区域,城市生活照样能得到田园班的享受。我们住的MYSTAYS HOTEL宾馆,离昭和通主干道只有200米,旁边四通八达的小巷子,有不少二层楼的住户,房子谈不上漂亮,然而干净整洁,狭小的空间,绝不会耽误花草的盛开,普通人家的惬意生活,让看似高压力的东京,更多了不少人性的内质。

 

上野站的东边,就是著名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走上不高的台阶,一路都是上年头的大树,感觉好像在逛公园,向前800多米,才露出国立博物馆的真面目。大面积铺着的石子路面,行走在上面,雨天防滑效果不错。左侧的星巴克,右侧的PARK SIDE咖啡屋,建筑式样和色调与博物馆保持同步。一进门的大院子,一棵巨大的古树,无声诉说着博物馆的厚重。本馆的人不多,其他馆有翡翠等特别站,队伍排的老长,我们自然选择参观本馆的常设展。

 

一楼的佛教雕刻,工艺比不上中国的精雕细琢,呈现出日本特有的轻快简练,人物表情不在那么严肃,多了一份活泼的生命气质。看着这些雕像,不禁感叹,雕刻师当时的工作状态,一定虔诚无比,每一个作品都有可能拯救一片苍生,造像就是积德。而敬拜者,则希望这些人造之物,能焕发出超人的神力,带给自己幸运,加给自己保佑。人是受造物,雕像更是受造物的受造物,它的完美或残缺,命运尚且掌控在人的手中,又怎能翻转身来保佑这些高于自己的人呢?人,总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热情高涨地寻找超越自己力量、又能服务于自己的人造偶像。

 

武士刀,长长短短的,几百年过去了,依旧闪着威严的寒光,从刀尖、刀刃,再到刀背和手柄,工艺精湛绝伦,明朝末年的倭寇,大多是海上讨生活的中国沿海居民,他们拿着日本制造的快刀,一路从福建杀到南京附近,被逼疯了的困兽,加上削铁如泥的武士刀,30多个人硬是杀乱几个省的地方武装。

 

武士刀的阳刚,与日用陶瓷的素美,形成了强烈的阴阳对比。展出的日本陶瓷用品,颜色单调而饱满,图案简单而情趣盎然,整体色调偏暗,是不是跟他们清淡的饮食要做一个反衬呢?说实话,日本陶瓷比不上国内的官窑,可它们画面质朴灵动,诉说着民间生活的淳朴欢快,比起国内官窑的拘泥繁复,日本陶瓷更富有生命力。你拿着这样的碗碟吃饭,会胃口大开的,而那些官腔十足的官窑,盛着再好的佳肴,也都无法消解掉压抑的格调。

 

二楼的日本画与书法,乍看之下,会误认为是中国历代大师作品的临摹展。可细看下去,就能发现其中的大不同之道。日本画用笔有力道,画面布局工整,工业味道比起艺术家的随意性要浓郁很多,这样的民族,从农业走向近现代工业,就多了相当一份扎实的功底。书法的字形架构简单,直抒胸臆居多,每个字看似平淡无奇,可连在一起就有了书画双向切换的双重意境。

 

柔弱随意的文人山水画,仅限于一小帮自怨自怜的失意儒生,对农工商的审美情趣没什么实质性影响。而日本书法的朴实无华与刚强遒劲,却能调动全民向上的能量。艺术服务于生活情趣,艺术提升生命的质量,这样的艺术才算是人民艺术。不需要少数人在艺术上登峰造极,而艺术扎根于普通工匠之际,才是一个民族走向集体上进的最好通道。

 

博物馆有一个展示区,游客可盖十多种图案的印章,算是一个免费的小节目。另外一大片区域,则是像游客介绍文物的修复与保管方法,从漆器、刀剑,到书画与染织品,一一列出步骤,并标明所用工具,博物馆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与严谨态度,也是日本精益制造的一个缩影。

 

江户时代的一个野餐漆器套装,小巧精致,携带方便,水杯、餐碟、食物盒,摆设妥当,好看又中用,艺术与生产、消费的结合程度相当高。对比一下,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主要局限在一小群御用文人与匠人之手,难以走入寻常百姓家,隔绝的艺术,只能孤芳自赏,不能朝气蓬勃地勃发于民众生活之中。少数精英走了,民间就只剩下荒芜,再长的历史,再灿烂的文化,都无法帮助曾经的中华民族走向近代化与现代化,使得我们错过了前两拨黄金发展机会。

 

武士展馆,本馆常设展的重头戏。武士盔甲,编制细致,多种镶嵌物严实实地布成阵列,自我保护之外,还多了一股武士对征战的独特理解。武士阶层存在的几百年里,为日本输送了大量文武兼备、忠诚果敢的经营阶层,他们在战场和商场上屡创新功,硬是将落后于大清朝前期更多的岛国,仅用几十年就迅速全面崛起。没有精神,也就没有了日本近现代的疯长与疯狂。

 

国家的民主与富强,寄希望于中产阶层,似乎不大可靠。中产,经济收入和教育程度比平均值高,可他们被套牢在买更好车子、更大房子、孩子海外教育上,保守性会越来越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仅仅限于占有,而对开创性的未来,投入程度会大大低于富裕和贫穷这两个极端。锐意进取和刚正勇敢的武士品质,催生了江户时代与明治维新的人文基础,推动了日本的国家崛起。武士在高峰时期,站到总人口的5%左右,这是一个连接执政阶层与农工商的管理阶层,他们往上发展就能成为一代名将,往下走呢,则可以俯下身来,开创工商业的先河,了三井、住友、三菱和安田等百年财团,并进而催生了松下、丰田等当代日本标志性企业。

 

众多藩国林立的明治维新之前,藩国自治程度很高,政府、货币、税收、军队,都各搞各的,只是要孝顺一下幕府而已,天皇仅是一个象征物。这些都为日本多党制、民间自治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可是,若没有美国人二战后的全心帮扶,不知道日本能否走到今天的贫富差距小的高度发达局面呢?

 

叶敦明,上海本质企业管理咨询首席顾问,工业品企业营销与管理教练,工业品营销传播网创建者(www.360gyp.com),专著《变局下工业品企业7大机遇》已出版。1994-2000年,在ABB和韩国现代电子任职7年的中高管;2000年以来,在为国内大中型工业品企业提供管理咨询与营销咨询服务的同时,还参与了一家新能源与一家工业机器人公司的创业,理论与实践结合,互联网思维与实业经营态度混搭,期望为国内的工业品行业的转型升级,带来自己的独特思考与实践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