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长杰(《乐居周刊》社论,发表于20140701)
如果你喜欢研究产业的发展轨迹,有时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历史总是不断重演。
产业总是从市场最短缺的地方爆发,铺陈,进而走向成熟,步入过剩,到后来归于平常。这其中,有这样一些信号与之伴生:高价,暴利,行业过热,竞争加剧,微利,有人退出。
上个世纪80年代,食物短缺,农业、养殖业、餐饮业集中爆发;90年代,衣装不够丰富、家电产品稀缺,纺织、服装、皮革、制鞋、电子产品制造等产业风生水起;15年前,住房短缺,汽车短缺,资讯短缺,结果房地产业、汽车制造、互联网等文化传媒产业炙手可热。这其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最近,一位叫刘向前的深圳老板感慨“这几年制造业越来越不好做,辛苦办厂的利润还不如余额宝”。同样的感慨,一年以前如此演绎:辛苦办厂几个,不如轻松炒房几间。
其实刘向前经营的LCD厂,过去赚过大钱,只不过电子产业的高峰已过,产业归于平淡势所必然。
房地产业也不例外,过去十年,这个行业最为引人注目,产生的巨富最多,投资足球的态度也最坚决。然而现在,一些信号正在证明高歌猛进的房地产业,出现了量价齐跌的局面。1~5月份,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8%,降幅比1~4月份扩大0.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9.2%,商业楼销售面积下降5.8%。商品房销售额下降8.5%,降幅比1~4月份扩大0.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10.2%,商业楼销售额下降14.0%。
一直被看好的商业地产,也出现了量价齐跌的局面。而此时此刻,有人还在举牌高价拿地,有人依旧认为囤地才是王道,就算上述信号预示的结论显而易见,仍然不能引起业内的警觉。
乐观者总有“总量”做依据。比如在今后的近20年,约有3亿人要从农村转到城市,每年约有1500万转移人口,按照户均3人计算,就需要500万套住房;又比如城市老楼未来年均巨大的拆旧换新量,从而简易地推导出这样的结论:从长期看,房地产不是供应过剩,而是供应短缺。
然而房企却不能不注意到这样的现实:我国城市化率已从取消福利分房的1998年的33.35%,上涨到2013年的53.73%;与此同时,城镇人口从4.16亿人,增加到了7.71亿人。
我们认为,城市化步伐过去迈得很快,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这一步伐将变得平稳和迟缓。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短期供应总量过大”的现实。没有人否认未来20年一个人会吃掉2万个包子,但这个人不大可能把2万个包子都拿到这两年内来吃完。
我们也不能天然地认为人们会以旧换新。能否以旧换新,是否有了新的却没有放弃旧的,都是没能搞清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拿总量说话,不但害人,还会殃己。
当然有人还在不断地寄希望于取消限购,认为这是拯救楼市的一大法宝。然而取消限购真能拯救楼市,让其走出困境吗?杭州,铜陵,天津,沈阳,呼和浩特,太原……这些不断取消限购政策的城市,有谁相信它们的房地产市场会在未来的半年内重现辉煌?
作为一个产业,房地产业同样会从成熟、过剩发展阶段而归于平常。这个拐点迟早会出现,而与中国其他产业的发展规律相比,它出现在这一产业十年高速增长之后,不算晚,但也绝不算早。因为不论如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凭借连续的投机而得以延续,房地产业终归要面对现实,盖“有人住的房子”,才是这个产业持续发展的正道。
面对市场的低迷,很多房地产商心有不甘,他们一直试图寻找这一产业继续辉煌的理由。他们去研讨会倾听,去总裁班寻找,去专家、学者甚至算命先生那里问道。找到一个支撑理由后,就去举牌拿地。
我们认为,身处当下时局,与其买地建设,不如并购项目。当二三线,甚至一线城市都有那么多陷入困境的项目等待解盘的时候,当深圳海边那么多政府自建自用的楼堂馆所被媒体曝光的时候,还用我们自己去举牌拿地搞建设吗?——无论你想做住宅,还是想做商业,为什么不到那些在酷暑中苦熬久等的项目上去走一走,问一问?
不墨守成规,不偏执己见,在优秀商人的眼中,商业机会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