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倒退与进步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往往是伴随着个体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所形成的良性互动。而要提高文化素养,基础教育无疑重中之重。在一个普遍缺乏道德准则,信仰基础的社会,经济发展再快,也有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曾指出: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与否,直接关系到现代化的兴衰成败。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一思想贯穿《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始终。可见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已故的总设计师有着无与伦比的洞察力和清醒认识。

 
  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十年中突飞猛进,全世界有目共睹。与此相反的是,精神文明之花日渐凋零。从为人民服务到为人民币服务这一过程只用了短短十几年,普世观念转变让我们这个社会潜伏着巨大的基础道德风险,时时刻刻徘徊在一触即发的崩溃边缘。食品安全、群体性事件、门事件、单身潮等等只是诸多社会矛盾中的沧海一粟。记得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曾经有一位著名的律师(具体姓名记不清了)说过这么一句话:“....中产阶层被大批消灭后,上层建筑无止尽的贪婪和基层社团不断的暴力行为,是这个国家(美国)走向毁灭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我看来中国国有企业是否私有化,并不是改革的关键。教育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要比经济改革重要多的多。文化观念不改,社会基础保障不到位,一味的去追求GDP,去追求物质享受,最终受到伤害的恰恰是我们这个社会群体和我们这个民族主体。物质追求是无止尽的,而人的生命是有穷尽的。只要是人都有自身的一个局限性,谁都不可能永远赖在这个地球上一辈子。追求社会、自然、道义的和谐统一才是出路和根本,这一思想理念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在诸子百家的辩论中达成了共识。如今我们这些不肖子孙,却在物欲横流中背典忘祖,早晚、也必然会遗患儿孙。
 
  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如不能树立一个正确的企业价值观,社会道德观,哪怕你的企业做的再好,充其量是个一群没有灵魂的人组合成的利益结合体。更别谈什么把企业做成一个什么百年老店了。除了以上的论点之外,还有一个更加现实的情况制约着国有企业私有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