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不同的格局来思考


 很显然,第一波欧债危机爆发到缓和只用了短短半年时间(这可从欧元/美元指数走势上判断),而仅用半年时间来对经济做大调整,对于奥巴马政府来说太勉为其难了。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中国在欧债问题上的态度。由于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10年爆发的欧债危机导致欧元下跌,人民币/欧元汇率快速上扬,极大影响了中国出口贸易。因此,国内各路专家开始抛出“战略”论调“什么欧元倒了,美国下一个目标就是人民币”“中欧应该联手对付美国,弱化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为中国寻找战略空间”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论。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在出口上。因为,在以GDP为目标、保就业为向导的总纲领面前,这种建议很容易被决策者所采纳。我很怀疑这些专家是不是利益集团专门雇佣来的职业说客。其实,当初我也写一篇关于中欧美三国博弈论的文章,观点上是支持中国帮助欧洲的。且莫名其妙的被国内某著名论坛收入经济专栏配图置顶了2周时间,点击率突破4万。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还是看问题的格局小了点,难免人云亦云的被专家们捣鼓晕了,没理清本质上的问题还是小事,被莫名的利用了一把才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为什么我要这么说?难道当初中国增持欧元区国债的策略是错误的吗?如果我们从小格局上来分析:当时欧元正处于历史低位,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比如中投公司正好可以借机去进入抄底欧元。而强势美元并未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带来多大好处,相反美国对华实施了诸多贸易保护措施,使得人民币对美元在汇率上虽然有优势,但并不明显。相反倒是对欧元的升值,打击了不少低成本经营的中小出口企业。因此,当时决策增持欧元区国债后,欧元回暖,人民币对欧元贬值利好了出口。但从我当时收集到的各种消息面来看,这种增持竟然是一种几乎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雷锋式”慷慨解囊。然而更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抄底欧元最大对冲基金竟然是美国人的机构(我想大家都猜到是谁了)。另外,大量廉价中国商品进入欧洲,蚕食了很多当地人的工作机会的同时,也使得欧洲一些国家所背负的债务更加严重(例如 中国是希腊第三大贸易逆差国,今年一季度逆差额达到9.2亿美元)。因此,当时国内金融界流行这样一种逗趣的说法:“欧洲的老爷们用中国免费赠送的优惠券来还债,然后又继续借债来购买进口的中国廉价商品”。
  
   这就是从小格局看问题得出的结果,那我们中国又从中得到了些什么呢?我们又一次用大量资源维持了GDP的神话,我们又一次被国际社会盛赞为“义士”,我们又一次让美国人感受到了“中国力量”...我们又一次让CCTV在各路用屁股思考问题的专家们的簇拥下,给屁民和股民们好好洗了一回脑。在这个无人能拼过你GDP的世界里,最终历史将证明你将会被GDP给坑死。既然从拼爹时代必然会过度到坑爹的结局,那反过来看大格局又是什么呢?
  
   大格局就是不但不要去增持欧洲债券(估计要被人“拍砖”了)。而且我可以底气十足负责任的告诉各位,就算这么干了,欧元区也垮不了,欧元更不会垮。因为,现在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明显,且有二次衰退迹象的根本原因不是在欧洲、不在日本、中国和新兴经济体,而是因为全球最大消费需求国——美国的不振。中国帮助欧洲制衡美国,弄得个“三分天下”的格局。没有“带头大哥”主导的世界经济,只会越弄越混乱。多极化的问题在于,各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很难把意见真正统一起来(欧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让世界经济何时走出阴霾变成了未知数。欧元区不死不活的状态,只会更加拖累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不如干脆让缺乏诚信的希腊崩盘,让整个欧洲银行业大洗牌,给美国创造充分的复苏时间。我相信,美国一定能带领世界经济再一次的腾飞,而历史也一次次的证明了这个必然性。货币创造只能暂时止住下滑的颓势,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带领新的腾飞。放眼全球哪个国家最有科技创新实力,且能够把创新成功转化为商业力量呢?是中国吗?...这个问题早就烂在各位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