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市场规律与行政推进


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构建首都经济圈是当前阶段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在环保问题突出、北京“大城市病”日益严重的背景之下,中央和京津冀各方正拿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就如何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行研究部署。但是,长久以来,作为环渤海经济圈核心的首都经济圈,各方之间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并未紧密协作关系,京津冀地理上的邻近并未自然而然地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京津冀一体化推进的难点恰恰在于如何通过市场规律与行政推进两大手段的合力,真正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与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在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较强“造血”功能相比,北京与河北的周边区域更多地扮演了“抽血”的功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完善的服务体系,将周边诸多资源吸纳进来。这主要是因为京津冀之间,经济发展落差大,优势产业各异,产业对接难度高。例如,北京是全国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其发展优势在于高端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而河北的主要优势产业集中于重工业领域。到目前为止,河北真正从北京发展受益的行业主要体现在房地产等少数几个产业,例如,大约几十万在北京工作的人就生活在燕郊地区。然而,这些经济联系与真正的经济一体化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且存在着很大的负面作用,如大量人口聚焦在燕郊,加剧了交通问题,对有效缓解北京人满为患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京津冀一体化的核心是在强力的产业依托基础上,形成经济、人口等资源有效从北京分流,在经济分工协作基础上形成各自优势产业,逐步解决区域内的经济、人口、环保、社会发展的失调问题,造就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从推进手段看,如果不依托经济发展规律,仅仅依靠行政性的手段,强行促进产业和人口向河北天津分流的手段,肯定难以奏效。最近一段时间,关于保定将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动物园批发市场将落户廊坊等新闻成为媒体关注焦点。且不管这些事是否会成真,这些新闻背后传到出的信息便是行政推进是当前阶段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主导手段。正如一些学者所言,这样的强制推进可能只会推高保定的房地产价格,削弱甚至摧毁动物园批发市场这一品牌,起到南辕北辙的作用。绝对不是简单地分流或引进一些项目,就能实现区域协同发展,也不是简单地制定限制人口迁入政策,强制推进人口向河北等区域迁移,就能真正实现人口向河北地区聚集,这些都要以市场经济规律慢慢发挥作用为前提,否则就会形成“貌和神离”式的一体化局面,仅仅推动区域内房地产等少数产业大跃进式发展的格局。只有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合理发挥政策引导和行政推进的作用,才可能有效形成推动合力,真正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通过行政手段,快速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背后,反映的是各方焦急的心态。在本次合作磋商中,北京比以往任何时候态度都积极,原因便在于雾霾等环保问题的急剧恶化以及人口增长速度严重超过预期。固然,通过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加强经济发展合作,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经济一体化本身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对此,有关各方完全可以采取具体问题单独解决的方式,而不能因为部分问题的突出而强行将经济一体化拖入快速车道,京津冀一体化绝对不是和时间赛跑的游戏。
要保证京津冀一体化真正达到目标,应该切实分析京津冀各自的优缺点,在尊重市场规律基础上,找出产业合作切入点,然后通过产业转移、产业培育等手段,逐步实现一体化。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三方并未就此问题达成一致,例如在产业转移问题上,北京希望向河北转移低端产业,而河北希望在高端产业方面实现合作。同时,就合作的范围来看,河北将省内2/3的城市都纳入首都经济圈的范围,但是作为一个非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北京市,能否真正辐射到如此大的范围,还是令人深表怀疑。总之,在产业落差大、合作意向尚未一致的情况下,京津冀一体化的行政推进不宜过速,更不能盲目摊大饼,必须把市场规律放在主导地位,宁可等待果熟蒂落,也不能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