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情感困惑者解开心结-
访深圳情感护理中心主任徐景安
深圳特区报/2014年8月13日
一走进车公庙世纪豪廷大厦情感护理中心的办公室,就可以看到墙上贴着“幸福的钥匙在你手中”的标语,坐在办公桌前心理咨询师们透过市民情感热线耐心地听着电话另一端陌生人的倾诉,认真记录着,解答着,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为每位拨打热线的市民开启一道道通往幸福的门……
这样的场景,从2009年4月以来一直重复上演着,截止今年7月31日,深圳情感护理中心的28名心理咨询师,共免费接听了22154个电话,接待来访面询1397人次,成功处理高危事件 30起,其中企图自杀案14起,报复家人案9起,报复社会案7起。
公交司机濒临崩溃,倾听理解让他重拾阳光
公交司机罗先生原本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但是妻子因为心脏病突然去世,留下了三岁的女儿和年迈的父亲。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罗先生身上。
在重重压力下,罗先生开始整晚整晚的失眠,白天还要强打精神继续工作。但是,由于睡眠不足,他经常精神恍惚,生怕自己一个不小心出了意外,伤及无辜,但不开车又没有生活来源。身体的疲惫和心理上的压力,给了罗先生双重打击。而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陷入了周而复始的死循环中……
在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了他所开的车上贴着情感护理中心热线电话。他来到中心向咨询师门倾诉,流露出想把孩子送人以后随妻子而去的念头。中心主任徐景安开导他说:“很理解您的痛苦与处境,可是选择死,老父怎么办,女儿怎么办?您妻子若有在天之灵,肯定希望您活下去,把女儿带大。孩子已没了母亲,您是唯一的寄托。您要是走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怎么承受得起?现实中的困难,总有办法解决。”
徐景安当即与罗先生所在公司的领导联系,希望他们给予罗先生抚慰与关照。随后,徐景安还联系了康宁医院医生。罗先生走时,情绪好多了。面带微笑说了三句话:“没想到深圳有这样的单位;我没有那个念头了;和进来的时候比我好像换了一个人。”
第二天,公司与车队领导找罗先生谈话,安排他休假回家,并给以困难补助。第四天,中心又与他联系时,他已回老家了,告知他已不用吃药能睡了,
非常感激在他最困难时给他的帮助。经中心联系,徐景安没有就此停步。他与深圳大同书院联系,解决罗先生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同书院很热心,愿意为罗先生的孩子提供18岁以前的教育和生活费用。
徐景安告诉记者:“跟罗先生一样,人人都有情感困惑,人人都需要情感关怀,就像汽车需要保养,人的情感更需要护理,如果得不到疏导、护理,就会形成情绪问题、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严重也就可能转变为精神疾病,有的人会做出自杀、杀人、犯罪等行为。”
安抚疏导-令心理失衡的来访者悬崖勒马
来电大多以外来打工者、低收入者、无业弱势群体为主,约占总人数的74%。“这些人的痛苦大多来自对现实生活的绝望,贫穷、或是待遇不公”,徐景安说:“如果不及时疏导,郁闷会积累成疾,引发自杀、他杀、报复社会等行为。”
孙学山是情感护理中心接待的一个案例。他被某公安分局拘留8个月后无罪释放,要求赔偿却迟迟得不到解决。将近4年里没有工作,他的生活来源断绝,露宿街头且妻离子散。他欲报复社会后自杀,并将遗书四处散发。
徐景安立即与该公安分局联系,建议妥善处理此事,并陪同孙先生参加调解。在三个多月的协商中,中心一直安抚他焦燥不安的情绪,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公安分局作出赔偿。孙先生高高兴兴地回了老家。
徐景安说:“我们的社会有重物质而轻精神的倾向,对待生命也是如此。因物引起的死亡,比如火灾、爆炸,都很受重视,地震、矿难一旦发生,政府调查、媒体报道、社会救助、民众关注。可是由于精神痛苦、情感困惑发生的自杀,全社会却没有什么明显反应,被人所忽视。政府和社会不能在视而不见了。”
精神健康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经过对来情感护理中心咨询市民的身份进行分析,徐景安的结论是:“人的精神痛苦更应重视与关注。精神上需要关爱的,不仅是穷困潦倒者、打工失业者,也可能是生活富裕者、老板企业家;不仅是妇女、儿童、学生,也包括男人、成人、教师。精神上的痛苦、困惑得不到排解,就会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表现为自杀和犯罪。一旦爆发往往会使人措手不及。”
然而,在深圳,预防自杀问题至今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部门对自杀进行统计和研究,政府也没有安排资金委托社会组织承接这项课题。徐景安说,“由于全社会对预防自杀缺乏认识,筹资十分困难。”他期盼把保障民众的精神健康列入社会发展目标,把降低精神障碍率与自杀率纳入政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