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华真:零售创值 外西内东


2010 年9 月21 日,做了件比演讲辛苦很多倍的事情,就是在香港总商会的一个午餐讲座上,当Commentator,你可以译之为评议者。
 
当日是由一家审计师行的合伙人,演述一些有关中国零售的数字、趋势及观察,当评议者之不容易,原因是:一、事前你不一定能预览讲稿,就算可预览,讲者临场会有不少爆肚;二、你一定要熟悉该主体,但熟悉只是一个基本要求,若果你不能综合之,然后将其内容带高、带广、带深,最后都会变为枉作。
 
 
一维经营愈搞愈缩
 
一般中级行政人员,都会在讲座有个共同要求,就是希望在商务上条「加减数做好一点」,此话怎讲,其实现时自MBA 课程以降,千言万语,洋洋洒洒,都只是教你在「加数」方面或者西式会计叫Top Line,做好一点,用小贩语是「卖多啦!」,然后下一条就是教你在「减数」或西方会计叫「Bottom Line」做低一点,小贩话是「再降低点成本啦!」最后这条数将会是一条死路,因为谁想多卖就谁先玩薄利;成本方面,薪金有没有富士康(2038)事件,都在上涨!租金?中国人有土斯有财,焉会不撕走零售商之财。
 
另一个香港人通病,就是看零售,看商场,脑子会自动联机品牌,不过香港人脑中的品牌,是自小受媒体熏陶的西方名牌,LV、GUCCI、Montblanc,可惜这些名牌,对创富意义不大,你有幸拿到个代理,先出资入货,后担惊销路,但最终都为他人衣裳作嫁,代理权不是归下一家,就是重归总公司,中国这块地方最「宝」的一点,就是消费群无历史、无观念,特别是三四线城市,而真正的创富在于创造品牌,所以看品牌是由东向西看,而不是由西向东看,而且在中国,品牌消费,是男重女轻,亦与香港一般经验有别。
 
你可自己平地打个李宁牌出来,然后上市,再食髓知味,买个以前香港人见到就呕的Kappa 牌回来,再加整装(对不起,我讨厌用包装这词),然后变作全国的认受「舶来品牌」,再来另一个上市,所以作为一个对家族、基金、上市公司的进言人,我认为进入中国零售是「路」,卖别人品牌,「不是路」,嫌建立品牌时间太长,不想捱成败关,没有问题,购个无声没闻,但DeJa Wu 似曾相识的「牌子」回来,全心打造,一样奏功。
 
 
爱名牌多创名牌少
 
香港人对西方名牌奢侈品,有集体良好感觉,笔者由于成长过程迥异,有不一样的反应,小时老爸在家中写字,每格抽屉里都有不同的珍品,一格是火机,一格是金笔,一格是手表,笔者自小学就被迫戴BULOVA 表,插Montblanc 笔,但一点都不觉得幸福,小时若丢掉名牌,要受笞刑,所以惟有几天不吃饭,省起零钱,买支英雄牌墨水笔,与一众同学看齐,然后将Montblanc 笔完璧归父。而这个名牌冷感,亦令我体谅到为何李宁本人,要大放成本,建立一个消费心理调研部门。
 
这类架设,港企多年扭扭捏捏,似有实无,但企业总要找出说法,说准中国人未来的趋向,对消费品的看法、用法、购法,横看竖看,李宁本人不似一个天生喜欢用名牌的人,爱用名牌人多,能打造名牌的人稀有,而后面的智慧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生意最高境界是「不知」,因为「不知」,所以「谦厚」:对消费者「谦」逊,遵从消费者意愿改进商品服务,对下属「厚」,少数在消费品业的中国土生行政人员,现在已是过千万年薪,比起香港那些海归,你会觉得他们样子土,英文以至外语发音不纯,以为他们国际见识少,但他们专注开发中国市场之余,更能为企业创值,由一维(1D)的直线经济,利用中国偌大的空间,过度至二维(2D),资本化的经营,下路特许经营,上路私募基金,若能赶上中国IPO 这列车,以50 倍PE 出台,市值就马上向百亿之路迈进,这些地缘、因素、资本际会,都不是传统香港行政人员能望其项背,通俗一点说,香港企业家及行政人员,当你连前车的尾灯都几乎不见时,除了油门直踩,尚有何他法?
 
本文来源:信报财经新闻,联系电邮:[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