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之行(6):贺兰山岩画


宁夏之行(6):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对于宁夏有着特殊的地理意义。贺兰山东侧山脚,流淌着黄河,为宁夏平原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贺兰山以西,则是浩瀚的沙漠。贺兰山挡住了沙漠的流窜,挡住了西北冷空气的侵袭,使宁夏成为富庶之地,成为“塞上江南”。

贺兰山带给宁夏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护佑,还有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荣耀,后者就是贺兰山谷的岩画。出来前看“远方的家”,知道有贺兰山岩画,知道贺兰山岩画中最精彩的是“太阳神”。实地考察虽然没有带来更多的震撼,却使那种依稀的模糊变得清晰了。

站立在贺兰山脚,东侧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四下里都是乱石,很多呈现卵石的形状。导游说,每年雨季,贺兰山洪水下泄,总挟裹着大大小小的流石。阳光之下,白色戈壁滩上泛起银光,这就是“银川”的由来。极目往东望去,一条长长的黄色水带,两侧是绿色的庄稼,那就是黄河及其哺育的农田。

进入景区,首先参观的是世界岩画博物馆。岩画被认为是史前文明最好的纪录,因而成为文化考古的重要对象。我对考古、岩画等等了解不多,只能亦步亦趋跟着导游接受启蒙。不过还是看得出东西方岩画的某些不同。比如,东方的岩画大多结构简单、意涵浅白、色彩单调;而西方的岩画,包括非洲的,大多结构复杂、意涵深奥、色彩丰富。东方岩画更多是生活场景的描绘,而西方的岩画已经包括复杂的宗教内涵了。看到西班牙岩画时,那种夸张的线条的使用让我想起毕加索,果然,导游说毕加索的绘画确实受到岩画的影响。在介绍中国岩画时,导游说到韩美林艺术作品与岩画的关系,说韩美林正在此岩画馆附近建立自己的艺术馆。

贺兰山岩画群位于贺兰山脚的一个山谷内。最早发现石壁上的“鬼脸”的是牧羊人,他们以为山谷之内是一个鬼怪的世界,每到夜里它们就会群起而作恶。所以,天黑之后人就不能进入山谷。贺兰山岩画其实是三千多年前当地游牧部落对自己的生产、生活、宗教、战争的纪录,因为刻在石岩上,所以可以经受住千年风雨的侵袭,而成为今天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因为刻画在裸露的石岩上,在千年的风雨侵蚀之后,很多地方已经模糊不清。参观线路沿着贺兰山脚,长度不足两公里;据说这一段集中了三分之一左右的贺兰山岩画。敬业的导游一路介绍着那些岩画的符号学意义和考古价值,一路接受启蒙的我们因为远离那个时代的具体情境,有些懵懵懂懂。除了对“太阳神”岩画表达敬畏之外,似乎更多关注的不是岩画而是贺兰山一带恶劣的自然条件。在那样的条件下,怎么会有一个能够创造岩画的游牧部落呢?

晚餐就在景区之内的“山上人家”解决。第一次吃到了灰灰菜,第一次吃到了油炸的蝎子,还有几种特别的菜肴,叫不上名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