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描摹的商业活动
中国古代的长篇小说中,认为名著首推“四大古典小说”,此看法至少在普通大众中赞同的最多,这也有其说得过去的理由。其中的《红楼梦》自是首屈一指,是学者和大众最少分歧的。
这四部小说之外,那一部古代小说最出色呢?学者层面,推崇《金瓶梅》的多,该书突出的优点是,细致生动地描摹了世情。煌煌巨篇,琐屑臃肿也不掩作者的杰出文学才能。其中对男女交欢的大量描写,鲁迅早已指出,其实与明末的风尚密切相关。不过,时移势易,不知道别人的感受怎样,我却总是难以读下去,所以迄今还只略略浏览而已。这决非故作正经,而是读此类极尽渲染的大量描写,实在不耐。现代学者又有新观点,说是《金瓶梅》描写了中国早期资本主义类型的商业经营。但我想,关于这个问题还是吴组缃的看法切中要害:“市侩势力融入封建统治,或封建统治市侩化”(吴组缃《论〈金瓶梅〉》)。一言以蔽之,《金瓶梅》中的商业活动,反映了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明末社会,市侩以勾连官府的通天手段,经营买卖攫取暴利。
窃以为,就文学水准而论,《儒林外史》才是几乎可以和《红楼梦》一较高下的中国古典小说杰作。不过,在此并无细论此事的想法。对于《儒林外史》的看法,鲁迅的评价是:“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今人的看法,以为主要是对八股科举制度的嘲讽,对封建礼教的揭发和抨击。这些见解,已经勾勒出了《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及其特色。但除此之外,有一个重要方面未给予足够重视,这就是《儒林外史》描写的商业活动和商人形象。小说的这一侧面之所以未被看重甚至遭忽视,有其实际原因。就当时社会的整体状况看,商品生产或商业问题都并非社会的焦点;这一方面也不是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的主要内容。尽管如此,商业活动已经重大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这个重要方面的观察,和他对儒林的观察一样敏锐。书中与此相关的文字看似不多,却几乎都切中当时社会的商业活动关键点。以下略举数列。
(1)到省城去买货的几个大本钱的商人资助周进考试:“现放着我这几个弟兄在此,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与周相公纳监进场。若中了做官,那在我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几两银子?”(第二回、第三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从小说叙述的情况来看,自愿资助周进考试的有大本钱的商人,并无官府支撑,是资本较雄厚的开通的民间商人。
(2)“选本已成,书店里拿去看了,回来说道:‘向日
(3)潘三道:“这一班人是有名的呆子。这姓景的(景兰江)开头巾店,本来有两千银子的本钱,一顿诗做的精光。他每日在店里,手里拿着一个刷子刷头巾,口里还哼的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把那买头巾的和店邻看了都笑。而今折了本钱……那一个姓支的(支剑峰),是盐务里一个巡商……他吃醉了,在街上吟诗,被府里二太爷一条链子锁去,把巡商都革了,将来只好穷的淌屎。”(第十九回)这是以撮弄衙吏和城乡奸滑人物为媒生之道的潘三说的话。话虽刻薄,却摹画出端着文人架势做买卖,高低不成的尴尬景象。第三十四回述及,景兰江“又在三山街开了个头巾店做生意”,可见他依然心系买卖。至于此后能否在这一行站住脚跟,主要还是取决于其人是否真正改而专注于商业。
(4)“水西门是一个总寓……凡要定戏,先几日要在牌上写一个日子。鲍文卿却是水西门总寓挂牌。”“邵管家在被套内取出一封银子来递与鲍文卿,道:‘这是五十两定银,你且收了……’到天长杜府去做戏。做了四十多天回来,足足赚了一百几十两银子。”(第二十四、二十五回)于此可见戏剧业的经营方式。
(5)小说叙述了原为万有旗程家书童万雪斋的发迹史:“他做小司客的时候,极其停当,每年聚几两银子,先带小货,后来就弄窝子。不想,他时运好,那几年窝价陡长,他就寻了四五万银子,便赎了身出来,买了这所房子,自己行盐,生意又好,就发起十几万来。万有旗程家已经折了本钱,回徽州去了,所以没人说他这件事。”(第二十三回)这不但揭出了一些商人是如何起家的,而且还再现了相应阶层成员的升迁和没落。
(6)小说中的庄濯江,是一个与描写的其他士人不同的另类人物。请看书中人物庄绍光的介绍:“我这舍侄,亦非等闲之人。他四十年前,在泗洲同人合本开典当。那合本的人穷了,他就把他自己经营的两万金和典当拱手让了那人,自己一肩行李,跨一个疲驴,出了泗洲城。这十数年来,往来楚、越,转徙经营,又自致数万金,才置了产业,南京来住。平日极是好友敦伦,替他尊人治丧,不曾要同胞兄弟出过一个钱,俱是他一人独任。多少老朋友死了无所归的,他就殡葬。他又极遵先君当年的教训,最是敬重文人,流连古迹。”(第四十一回)显然,作者描绘的与众不同的庄濯江,已经越出了世人眼里的士人范畴,是另一类型的卓越人物。实际上,这里所涉及的不仅是文人的出路问题,还和社会的前路紧相关联。《儒林外史》描写的这一类型人物的成功,多大程度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呢?有一点当可肯定:原本属于文人阶层的某些人,或者和文人有点关系的一些边缘性人物,假若从商谋生,除了抛开文人那一套是必须的前提,专注于商业经营,甘愿经受从商艰难,才算开始入门入行。成为出色的商人,却毕竟只是其中的少数人。
(7)再看谋骗沈琼枝为妾的盐商不可一世气焰:“我们总商人家,一年至少也娶七八个妾,都像这般淘气起来,这日子还过得?他走了来,不怕他飞到那里去!”如书中名士杜少卿形容的:“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第四十一回)。官府严密控制下的食盐专卖,在此基础上盐商的暴富,很大程度是古代中国畸形商业经营的典型。
(8)季苇萧奉命查访:“厉太尊因贵县当铺戥子太重,剥削小民,所以托弟下来查一查。”虞华轩回答:“敝县别的当铺原也不敢如此,只有仁昌、仁大方家这两个典铺。他又是乡绅,又是盐典,又同府县官相与的极好,所以无所不为,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当和官府打通了关节后,依然不了了之。(第四十六回)
(9)毛二胡子蓄意造成资本出借者“没有中人、借券,打不起官司告不起状”的不利处境,图赖他人巨资。(第五十二回)这也是商业活动中的重要现象。
(10)又有盖宽其人,“他二十多岁的时候,家里有钱,开着当铺,又有田地,又有洲场”。但盖宽无心经营,也根本不会经营,当铺尽着别人作弊,消折本钱,田地房产也只能贱价卖了。以至只能开小茶馆勉强度日。(第五十五回)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形形色色的士人及其活动,却并非限止于某一方面。其中涉及商业和商人活动的内容虽然相对较少,但同样真实生动。更重要的是,就以上面列出的例子来看,不但包括了各种类型的经营商业人物,而且涉及的商业活动方式和社会倾向也是多样化的。有单纯的民间商人的经营;有端着文人架势开店铺以至折了本钱的;有直接以官府为后援或善于联络巴结官府攫取利润的盐商;有与正直士人接近并善于经营的成功人物;有无心也无经营能力,致使先人遗存的巨额资本消折净尽的;有仰仗权势,侵害乡里、盘剥小民聚敛财富的劣绅;有暗设陷阱图谋骗取他人资本的奸滑人物;还有书籍刊刻和戏剧业的商品化经营。假如把《儒林外史》描摹的商业和商人形象,与《金瓶梅》的同类描写作点对比,《儒林外史》作者的观察是多方位的,眼光阔大而且切中紧要处;《金瓶梅》的作者描出了世情,但范围偏于狭窄。《儒林外史》对商业和商人着墨虽不算多,已大致勾勒出了处于缓慢转变过程中的中国社会商业经营的整体面貌。《儒林外史》的这个重要方面,无论文学水准还是社会意义都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