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靠硬实力,博弈凭的是软实力。这个软实力就是企业如何通过创新经营模式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从而带来更多的新商机。
现在产品竞争已经处于同质化、微利化阶段,竞争异常激烈。如何避免大规模战争,开创持久“和平与发展”的新局面,将成为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的主题。新经济、新技术、新的经济发展的空间更大,机会更多,一个企业的兴起将带动很多企业的发展,完全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需要、紧密相连的关系。在新一波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能否避免你建厂、我倒闭的恶性竞争?能否不再你死我活?
1、从竞争到竞合
生态学上有个高新法则:一个物种,当它所掌握的技能中至少有一项超越其敌人的时候,才能生存下去。同样,一个企业生存的基础是,相比竞争者而言,必须至少拥有一项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是保护商业模式所创造的利润流。竞争优势有很多种类,体现在品牌、专利、版权、产品领先、成本优势、价值链控制等等。每一种竞争优势都是为了将公司保持在利润区中,防止别的公司侵蚀你的利润。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我们称之为核心竞争力。如微软在个人电脑领域建立了行业标准,创造和保护了公司的赢利能力;英特尔拥有一组竞争优势,包括领先两年的产品开发,一个客户认可的品牌,以及控制价值链。这些优秀的跨国公司进驻中国市场,虽然他们有雄厚的硬实力,但很大程度上都是凭借企业特有的软实力(如享誉全球的品牌、底蕴深厚的文化、高端精密的技术、严格规范的管理、周到细致的服务、训练有素的员工)来开路,整合多方资源,实施本地运作。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具备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是问鼎世界级企业的必要条件。企业之间正由竞争走向竞合,合作、共赢、协同、和谐是市场博弈的主流,企业的实力不在于拥有、占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如何以软实力之剑笑赢未来。明白这一点的中国企业,它们在走向全球资源整合的同时,也将给企业带来先进的企业文化、品牌声誉、管理制度和经营团队。
2、行业化竞合
2012年开始,一场由京东、国美、苏宁三大电商发起价格战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一时之间,在电商之间好像陷入生死较量的境地。腾讯和360的恶斗,让我们见识了原来互联网上的内斗,比现实有过之无不及,在“3Q之战”中,不光两家堪称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斯文扫地,就连不少同行也纷纷加入这场恶战。再往前说,我们见识了另一场内斗,蒙牛和伊利也是这么打起来的,继续往前,格力和美的也曾经传出过同样的闹剧。
这几个案例搞的天下皆知,我想表达的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自古死磕的结果总是零和游戏,甚至两败俱伤。在企业之间的争斗、冲突、激烈厮杀的缩影下,俨然“争”字已成为生存的第一大事。剥去争斗双方华丽的语言外衣,利益之争的本质一览无遗。
在商言商,对于企业来说,追求利益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作为行业巨头的企业应该怎样去获得利益?从市场趋势来看,没有永远的强者,也没有永远的弱者,争斗不如合作,合作大于竞争。而合作,彼此之间凭什么“合”?就是文化软实力,共同的价值追求、利益需求完全可以让大家走到一块,互惠互利互信,共存共荣共赢。硬实力讲拼杀,软实力重博弈,拼杀是生死决斗,博弈是智慧较量。合作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软实力博弈已成为市场的下一个拐点,也是企业发展的比然选择。
现代商业的博弈,有几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正和博弈、零和博弈和负和博弈。软实力的本质是正和博弈,如果每个企业都学会了用正和博弈的思维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多了很多和谐,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争斗。
“竞争已然无趣”,那么,合作的契机就自然到来。竞争是一场零和的较量,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发生在中国网络上的激烈厮杀。
【案例】
2003年,eBay全资收购占中国C2C市场80%份额的易趣网。同年,阿里巴巴创立淘宝网。两年之后,淘宝网的C2C市场份额上升至57%,马云称“与eBay的竞争已经提不起我的兴趣”。而在2010年,这对老冤家竟然再度聚首,不为复仇,只为“和谐”。马云这厢说“拥有同样的梦想和宗旨,可以使我们走到一起”,多纳霍那厢讲“未来的五年,我们可以通过合作创造更多机会”。好一番其乐融融的景象。难道他们忘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吗?当然不是。
虽然“竞争”不会消失,但它将不再是唯一的时代主流,取而代之的是新商业文明之下的软实力博弈。从竞争到博弈,企业需要适应变化,适应战争与和平的快速切换,适应亦敌亦友的角色变迁。
一个行业是个大市场,它不是你想守就能守得住,想堵就能堵得光的市场,没有一家企业可以真正“携垄断优势绑架客户”,学会软实力博弈也许比学会硬实力竞争更重要。企业软实力强调“共生”的力量,就是共同生长的力量。这个力量来源于聚合、整合、配合、融合、结合、联合、竞合、和合,一个“合”字点明了每个利益主体都有“一口”,都能生存得下去,而且共同成长。
(摘自胡耀元著《最好的企业最能经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