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资源整合是企业向供应链的上下游环节扩展。其目的是,识别和占据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而对整个价值链进行战略控制,从而提升竞争优势,获取独特价值回报。纵向整合又分为后向整合(backward integration)和前向整合(forward integration)。后向整合指企业向供应链的上游环节扩展;前向整合指企业向供应链的下游环节扩展。
纵向整合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牛根生说,企业90%的资源都来自于整合。创造资源很难,而整合资源却很容易;创造资源很慢,而整合资源却很快。不是你去整合别人,就是你被别人整合。信息、资金、人脉、渠道等是企业家渴望获得的宝贵资源。企业的发展,不在于你现在占有多少资源,最重要的是看上下游资源整合的能力。
1、现象:从大公司到轻公司
资源聚集,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协同效应,如不能实现高效协同,则聚合战略就难以达成理想效果。万达集团能发展到今天,我觉得最核心的原因就是资源整合聚集。可以说万达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整合史。
【案例】
2000年万达推出第一代产品,搞了第一个购物广场,但是“单店”规模偏小。2002到2003年的时候,他们开始搞“整合店”,几个楼整合在一起,有电影院、超市、百货等不同业态的服务。但那个时候,这些楼之间并无有机的联系,也没有商业设计。后来直到2004年,万达才摸到了诀窍,并成立自己的规划院,前期进行了纵向整合的商业设计,设计好模式之后去找商家谈判,有了主力店的前期进入,先租后建,就是现在所谓“订单商业地产”模式。这样就规避了浪费、无效、谈判不对等问题。这个整合模式创出来到今天一直领先。
2005年万达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城市综合体”,万达城市综合体的核心内容有6个方面,包含酒店、写字楼、公共空间、购物中心、文化娱乐休闲设施、公寓楼等。这是万达在全球的首创。这个模式的整合和创新,使万达获得了绝对的市场优势。当然这跟万达广场影响力、整合能力有关,是多种原因促成的。
有了这个优势,万达在市场上就有了议价权。地方政府提供的条件好、地价便宜、地理位置好,万达才去,否则就不去。这样使得企业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奇快,不可思议,创造了世界商业史上的奇迹。万达20多年走下来其实就走了那么几步,但是每一步都走出聚合创造的巨大进步。
除了万达这样的行业巨头拥有“整合优势”,我国近两年诞生了一批新生企业,他们身小力单,资金和规模都很小,但其业务发展速度和利润水平却是相当引人瞩目。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这类公司没有工厂、没有工人、没有实体店,甚至没有销售人员,仅仅依靠抢眼的品牌宣传抓住客户,靠完善的供应链系统整合上下游资源。这类公司不是传统制造厂商,不是互联网公司,只是数据处理中心,把虚拟经营、供应链、电子商务和呼叫中心等这些成熟的模式有机地集成到一起,对于这样一个“新的物种”,企业界给出了一个最为精准的定位——“轻公司”。
“轻公司”最大的特点是有效利用资源,聚合资源,成为产业链条上的控制者。它们成功的最大秘诀,就是企业将非主要业务“外包”,企业内只保留最核心的业务部分,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能力。这种“小而精”的策略,使企业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有着业务“外包”关系的企业结成增值合作伙伴,并因此获得比自己独立经营全部业务更大的能量。
【案例】
前一段炒得火热的PPG就是一个典型,这家在互联网上销售男装衬衫的公司虽然只有500号人,却能日处理1万件服装的发货,国内服装业巨头雅戈尔也不过是1.3万件。而且,PPG公司成立至今,不过短短两年时间。PPG的法宝有两个:一个是比起同等定位和质量的衬衫产品,其价格几乎便宜一半。而且这些平均售价只有150元左右的衬衫,却奇迹般地维持了比别人更高的利润。另一个是,PPG从不自己生产衬衫,将物流也外包了出去,却创建了一条快速反应的供应链,它的库存周转天数只有7天,要知道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是90天。
“我们既不是服装企业,也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数据中心,甚至你可以认为是一家服务器公司。”PPG这样介绍自己。
虚拟经营、电子商务、Just In Time的供应链,外包的生产、物流、质检,让PPG能够身姿轻盈地应对市场变化,获得高额利润。仔细想想PPG模式的每个组成部分其实都算不上前卫,但能把这些概念串联起来,并且高度整合,PPG却体现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对“轻公司”来说,这种能力恰恰是最重的资产。
震撼于“轻公司”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行业的公司也准备变革。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声称,海尔的目标是“把公司做小、把客户做大”,表明了海尔向“轻公司”转型的决心,继而推出了由海尔独创的“人单合一”全流程模式,实现了人与市场的整合对接。面对竞争激烈,企业要做的不是把自己变得更壮更庞大,相反,学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或许才是更好的获胜之道。
2、战略:以更少实现更多
一般来说,企业有什么样的文化软实力,就有什么样的资源整合模式。除了“轻公司”这一新兴模式,按资源聚集模式,结合国内外企业成功运作的范例,文化软实力经营应有以下的战略安排:
(1)分解:强调做精做强,而非做大做全
企业应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链过程,从功能与成本的比较中,研究在哪些环节上自己具有比较优势,或有可能建立起竞争优势,集中力量培育并发展这种优势;从维护企业品牌角度研究哪些是核心环节,保留并增强这些环节上的能力,把不具有优势的或非核心的一些环节分离出去,利用市场寻求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整个价值链的全过程。
这就要求企业要使命导航,“有所不为而后有为”,不要盲目多元化,把一些非主导业务剥离出去,而本企业则集中内部资源强化主要业务的竞争优势,即首先要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能力,这是企业成功实施整合战略的前提。如:西门子为做好白色家电,忍痛卖掉彩电生产线;百事可乐为集中精力打败老对头可口可乐,不得不放弃饭店和快餐业;以“万宝路”著称的菲利浦-莫里斯公司,前不久宣布大幅度裁员和重整,着手拍卖“非核心业务”。可见,由“广而泛”向“专向精”的战略转移已是大势所趋。
(2)整合:设计新的价值链,广泛利用社会资源
从价值链的角度看,市场上存在许许多多相对独立的、且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增值、环节。对企业家来说,这些都是可利用的社会资源。然而,要让这些分散的环节创造出新的价值,必须要设计一个价值链把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这就要求企业家掌握丰富的信息、具有创新的观念和敏锐的眼光,并具备软实力经营的智慧。
我们有一个感觉,就是平庸的企业家跟高明企业家的分水岭在于识别价值链上。没有一家会在所有的业务环节都具有竞争优势,所以,为保持和强化核心业务,使企业更具竞争力,企业可只保留最关键的核心业务环节,其他在本企业资源有限约束下无法做到最好的环节,可将之“虚拟化”,使企业能在最短时间内对市场做出的反应更为敏捷有效。
(3)中间产业:值得关注的关键环节
中间产业,指在整个价值链中技术含量较高,增值量较大的环节。如同足球运动中的中场队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全场的核心那样,中间产业是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其优势在于它与特定产品之间并无明确的对应关系,可参与多个价值链的形成,因此具有相对较稳定的市场,更适应国际分工格局。例如,家电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一度落后,整机几乎全无优势。实际上,在整个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中,许多环节由于劳动力成本和房地产成本的上升,上海已无比较优势可言。因此,放弃一些环节,把注意力转向中场,如大屏幕彩色显像管、压缩机、集成电路等,不仅获得了稳定的市场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还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4)增强服务:从单纯的制造向与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方向转变
优秀的企业不仅能输出高质量的产品,还能输出高质量的服务。即使是在单纯的制造业里,也必然存在许多服务功能,包括生产服务和顾客服务的功能。从价值链的角度看,由于这些服务是本企业所设计的价值链中的一环,它们很可能受企业自身规模的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但它们被分解出来后,必然有许多环节也可以加入其他的价值键,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效益。
价值链分解或聚合提出了加以利用的可能性。于是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营销手段、商业品牌、运输仓储、维修网络等等,都可以包装成服务产品输出,让它们参与更多的价值链过程,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使企业成为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企业。在互联网时代.企业更应利用网络技术来提供优质服务。
有人总结企业未来生存三条路:整合别人、做强做大;被人整合、退休养老;淘汰倒闭、遗憾终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谁拥有资源整合优势谁就能掌控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最高层次的资源整合是从未来到现在,就是用未来的眼光指导现在的经营管理,为企业未来生存做准备。
(摘自胡耀元著《最好的企业最能经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