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如果非要在这个暑期找些自我安慰的话,也还是有的,那就是读了辜鸿铭的系列著作,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中国人的精神》了。尽管他的言论和观点还存在一些争议,例如他支持君主专制,支持一夫多妻制等。这在有些人看来是封建思想,但本着学术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精神,我认为其言语并无不妥。如果每个学者的观点都一致,那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还有什么意义呢?
从小学还是初中开始?我们断断续续地都学过一些《论语》,虽然当时不太明白,觉得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因为考试的缘故,总还是囫囵吞枣地背了一些,至少学会“子曰”和“之乎者也”了。上大学之后,看过一篇杨叔子先生的演讲,老先生问新入学的大学生何谓“君子不器”?当时场下尽无一人能答。当然了,我在读这篇讲稿时,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却催生了我一个想法,杨叔子先生是我一生最敬重的大学者之一,我一定要好好读读《论语》,免得哪天有机缘碰到了老先生,被问到类似的问题却回答不出来,多丢人!不过遗憾的是,虽然我准备了这么多年,但直至今日我仍然无缘得到老先生的指点。
自那之后,便养成了一个常读《论语》的习惯。虽然《论语》是常读常新,日读日新。这些年也确实领悟了不少,体会了不少。但北宋开国宰相赵普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意境我仍然无法理解,对儒家思想的认识不能达到这样一个高度。非但如此,窃以为赵普只是故弄玄虚、夸大其词而已。然而,《中国人的精神》却让我顿悟,让我读得是面红耳赤,一方面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难当,一方面又对作者的见识和境界惊叹不已!《中国人的精神》让我想通了很多以前感到困惑的问题,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宗教?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到底教人成器,还是教人明辨是非、做个君子?
假期,我给很多学生打了电话或者用微信、QQ聊天,其中有些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有些是成绩很差的学生。对有些学生是鼓励,对有些学生则是斥责!云南昭通地震之后,我还给在昭通的学生打了电话,问问学生的境况,好在一切安好,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
前两天,我又给一个学生打电话,询问其暑期读书的进展,有没有写读后感?除此之外,我们还讨论了文章的写作,到底是观点重要还是修辞重要?显然,两者都很重要,但我认为观点更重要,学生则坚持认为修辞更重要,无法达成一致。由于电话信号远隔百里,要不然依着我的脾气可要是上前去揪耳朵了······
不过,这只是句开玩笑的话,千万别当真。
我其实还是很喜欢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很喜欢和别人交流争辩。古典经济学大师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两人一生曾辩论无数次,但这丝毫不影响两位学者之间的友谊。而且李嘉图在逝世之前,还给马尔萨斯写信说道:“如果你赞同我的观点,我就不会像原来那么喜欢你了”。所以骨子里,我还是希望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能仅仅是为了不同而标新立异,凡是别人反对的我都赞同,凡是别人赞同的我都反对,这样就没啥意思了。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地提出新观点,所以一定要多读书、多思考。
昨天上午,又有学生家长到我办公室来找我聊天,咨询学生过去一年的表现。我实事求是地汇报了学生过去一年的情况,既没有过度表扬,也没有过度贬低,自我感觉是不偏不倚,很中庸。我不能因为家长来了,就可劲的夸奖,我必须如实汇报,这样对学生的将来才会有好处。除此之外,我还给了些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强调了无数遍的:多读书、多思考!
其实,无论是谁来了,无论是谁向我咨询,我的建议都只有一条:多读书、多思考!
这也算是我的假期读后感吧?愿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