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若星河:电视系列片《汉江》第五集
引子
【解说】
34座葱郁的山峰紧紧环绕着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武汉东湖。这里是古代南中国土地上楚国的心腹之地。创始于公元前1042年的楚国,鼎盛时期曾是华夏大地上疆域最辽阔,物产最丰富,人口最众多,军队最强大的国家,不仅跻身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其都城“郢都”更被视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青铜冶炼、丝织刺绣、漆器美术、编钟乐舞、屈骚宋赋、老庄哲学构成了楚文化最富魅力的五彩画卷。
【解说】
在古楚国跌宕起伏的819年历史中,可谓人杰地灵。在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一批堪称世界一流的人才。
无论是自称王,创县制的鬻熊、“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熊绎、还是“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的楚庄王,都是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至于治国领军的良才、严谨实干的政治家和科学家,以及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文学家、艺术家则更是群星璀璨、光耀史册。
【采访】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研究员
清代有个人叫洪亮吉,他写了一本书叫《春秋时楚国人文最盛论》。春秋时期楚国的人才是最盛的,那么其中他有一个观点就叫:诸子百家大半出于楚。
李柏武 荆门市社科联 副主席 教授
汉江为楚人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保护屏障,就是说使楚人在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里面生存发展。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 院长 教授
人才流、信息流、物资流,就流到了能够安身立命的、相对比较封闭的汉水流域,促进了汉水流域的发达。
【解说】
三千年弹指一挥,楚国虽亡,楚地人才却长盛不衰,辈出不穷。“惟楚有才”这四个字,展现着历久弥新的光彩传奇。
第一单元 筚路蓝缕
【解说】
公元前1042年,周成王追封功臣后裔,把曾经做过文王老师的鬻熊的曾孙熊绎封为楚君,赐子男田地,熊绎建立楚国。
【采访】
李柏武 荆门市社科联 副主席 教授
周天子明确封他为诸侯,他首先就取得了政治上的承认,而且这是中原的周天子第一次承认楚人的合法地位。
【解说】
由于楚国地方偏僻,势小位卑,每当周成王盟会诸侯时,楚王没有资格入席上座,反而被安排与东夷鲜牟国君一起,成为在会场上安放蓍草、木牌和看守火炬的杂役。
没齿难忘、羞愤难当的经历和财富贫乏、兵微将寡的现实,让熊绎君臣深受刺激、寝食难安,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熊绎开始带领楚人走出深山。《左传》记录这段历史时,说他们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采访】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研究员
那是从西周早期到春秋时期,还在提筚路蓝缕。所以它是一种,我们现在说叫艰苦奋斗,实际上就是自强不息这种进取的精神。
熊召政 作家
从以启山林到占据丘陵到以启平原到以启城市这一个过程,他们有耐心的走过了五个多世纪,这种精神就说明了这个民族的不可消亡。
【解说】
正是在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召之下,这个来自深山的撮尔小国励精图治,不断强大,到那位一鸣惊人的楚庄王时,已有了问鼎中原的雄心和底气,汉江边,崛起了一个空前强盛的楚国。
【采访】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研究员
苏秦当时他说,“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
张全明 华中师范大学 教授
最大的时候,它应该是在河南中北部,包括安徽北部,江苏的大部,浙江的一部分,湖南的大部,这个湖北的大部,甚至是巴蜀的一部分,这都是在楚国的范围之内。
赵铮 荆楚理工学院 教授
这就反映了一点,楚人的一种顽强不息的精神,正如汉江水一样,滔滔不绝地向前流去,永远不会息止。
第二单元 创世英雄
【解说】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客死于秦,楚国的阴阳学家楚南公断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95年之后,预言应验,这个总领群雄,收拾河山,取秦而代之的人,正是来自楚地的刘邦。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在汉中拜年仅24岁的韩信为将,挥军东出、逐鹿中原。楚汉相争4年之后,刘邦登上了帝王的宝座。他总结自己取胜的原因为,“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但我能知人善用,这是我取胜的真正原因。”
【采访】
王玉德 华中师范大学 教授
刘邦身边有很多人,就成为一个群体,一个幕僚,真正的他能够坐上这个皇帝的位置上,就是因为我觉得他善于识人,善于用人。
【解说】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他建立的汉朝前后延续了4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把刘邦与凯撒大帝并列为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
【采访】
二月河 作家
从这个刘邦的《大风歌》,我们看到,这个人从本质上是雄才大略的这么一个英雄人物。“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要没一点胸襟哪,不可能做出这样的诗。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 院长 教授
在中国历史的大循环当中,在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这一个浩大的历史进程当中,刘邦的这个统一也是中国西部登上历史前台的一个重要的奠基时期。
【解说】
尽管已经歪斜,尽管已经有了巨大的中空树洞,但是这棵古槐还是得到了南阳瓦房店镇人的悉心照顾和格外尊敬,在当地流传的故事中,这棵树有着两千年的历史,而亲手植下此树的人就是东汉的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
生长于汉江之滨的刘秀是汉室皇族,但刘秀这一支属于远支旁庶,因此到了刘秀这一代时已经完全地沦为布衣平民了。
公元22年,王莽之乱后期,天下大乱、哀鸿遍野,27岁的刘秀与兄长刘縯在汉江边的南阳舂陵乡起兵。起义之初,刘秀兵微将寡,装备很差,甚至没有战马只能骑牛上阵,所以后人把刘秀戏称为“牛背上的开国皇帝”。
刘秀兄弟起义之后,联合了当时的绿林军在昆阳之战中大败王莽军队,从根基上动摇了王莽的统治。
但由于功高震主,刘秀兄弟招来了义军拥戴的更始皇帝刘玄的猜忌,兄长刘縯被杀,而刘秀也被只身派到北方进行招抚。正是凭借这个机会,刘秀在北方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于公元25年在河北称帝,史称东汉。
【采访】
叶植 湖北文理学院 教授 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 所长
他的特殊贡献就是:迅速平定了西汉后期这种叛乱和各种军阀的争斗。
陈新剑 襄阳广播电视大学 教授 襄阳市社科联 副主席
刘秀这个人在中国的农民帝王中间呢他应该是一个品德最好的人。
张良皋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东汉这个朝代,刘秀的作用那是超过古往今来的许多领导人物,他对这个功臣属将的待遇是最得法的。
陈新剑 襄阳广播电视大学 教授 襄阳市社科联 副主席
他和刘邦比,刘邦一身流氓气,刘秀没有。朱元璋杀功臣,朱元璋深知这些诸侯做大了不得了,杀功臣,刘秀不杀功臣,包括降将都重用。
【解说】
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文化、艺术也得到了广泛发展,日臻成熟,史称光武中兴。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采访】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 院长 教授
东汉强化了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那么这一种正统地位呢也就是说在文化的传承当中,知识分子怎样在这样一种文化的正统当中来找到自己的坐标系。
张兼维 南阳张仲景博物馆 副馆长
我们中华民族的各个学科,基本上都在东汉这个时代,相继成熟。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想见,东汉是什么样的一个政治,是个什么样的文化,是个什么样的胸襟。没有那种博大的胸襟,你怎么能把中华民族各种各样的伟大的文化形态一个一个都它成熟呢?
【解说】
三千里汉江,四百年大汉,崛起于这片龙兴之地的两位帝王创造了中国历史的辉煌篇章,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中枢基业。
单元三 千古良相
【解说】
这一个个苍劲有力的文字出自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他所写的是两篇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文章——前后《出师表》,文章的作者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良相——诸葛亮。
【采访】
王玉君 南阳市博物馆 副馆长
岳飞是在公元1138年的时候,讨伐金兵,路过南阳。他到武侯祠来拜谒诸葛亮,见到了诸葛亮的出师二表,说“不觉泪下如雨”,说“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彻夜未眠,激动得泪如雨下。
【解说】
第二天清晨,岳飞挥涕走笔手书出师表。八百年风雨沧桑,这两方石碑一直拱卫在南阳武侯祠正殿的旁边,表达着名将对名相最深的敬意。
南阳武侯祠位于南阳市西南方向的卧龙岗上,在全国九处武侯祠中规模仅次于成都武侯祠。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南阳武侯祠,因此成为全国各地的人们拜谒诸葛亮的一处胜地。
诸葛亮是山东临沂人,出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父亲早亡,他和弟弟诸葛均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因为诸葛玄与当时的荆州牧刘表关系密切,所以他们兄弟俩也就跟着叔父一起到当时荆州的首府襄阳居住。这也为后世诸葛躬耕地之争埋下了伏笔。
在襄阳,诸葛亮结识了水镜先生司马徽等一批当时最顶尖的学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学识。
【采访】
陈新剑 襄阳广播电视大学 教授 襄阳市社科联 副主席
因为山东黄巾起义,所以山东的人,河北的人,河南的人迁到襄阳来的人很多。但是这个时期呢,就是东汉末年的这一拨移民表现为什么特征呢?我个人认为是高素质的移民。
【解说】
就在这所草庐中,诸葛亮完成了流传千古的隆中对,谋划了三分天下的宏大战略;也正是在这里,诸葛亮把自己一生的智慧与忠诚交付给了明主刘备,这对君臣之间的情义由此开始,成为千古佳话。
【采访】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 院长 教授
没有选择北面的气势雄壮、据有半壁江山的曹操,也没有选择南面立足江东,已立三世的孙氏家族,而是选择了颠沛流离、没有立锥之地的刘备,这个选择实际上呢它是一个文化的选择。
聂振弢 南阳师范学院 教授
这么聪明智慧的诸葛亮为什么就不能降了曹?因为曹不正统。而当时老百姓,那四百年的大汉哪,汉朝啊,炎汉四百年那是深入民心啊,大家还人心思汉哪。
【解说】
此后,诸葛亮在三国的大舞台上开始了精彩的演出,初出茅庐火烧新野,舌战群儒火烧赤壁,处变不惊独唱空城,在他的引导下,蜀汉政权日趋强大。但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斩首引发了刘备的盲目报复,最终败于夷陵。
临终之前,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孩子刘禅不才,诸葛亮可取而代之。刘备的托孤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而诸葛亮此后的选择则更令人由衷敬佩,这对君臣共同成就了情义面对权欲的一次完胜。
【采访】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 院长 教授
“白帝城托孤”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千古佳话,它打破了君臣之间伴君如伴虎这样一个历史模式。那么,这让诸葛亮他的形象高大、巍峨,原因就是后来诸葛亮的行事,包括他北伐,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没放弃他对刘备的承诺。而这个一诺千金让诸葛亮在中国五千年的滚滚历史当中变了一个历史巅峰上的一个完人。
【解说】
陕西勉县城南5公里处的定军山曾是蜀汉政权走向巅峰的见证,遵照诸葛亮的遗命,他的墓地就在定军山的脚下。公元234年,第六次北伐中原的诸葛亮用生命实践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北伐途中病逝五丈原,杜甫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把一份深深的遗憾和一个完满的人格永远地留在了汉江之畔。
【采访】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 院长 教授
诸葛亮身上的儒道互补,儒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他的儒家,建功立业;他的道家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那么,一阴一阳,一刚一柔,这一种的人格变成上中下三个层面,中国人都能够接受的一个人格榜样。
李汉荣 汉中市作家协会 主席
如果没有诸葛亮,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版图就不完整,真不完整,那就是奸臣太多了,奸佞之人太多了。又聪明但是又忠诚的人就是诸葛亮。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 院长 教授
他的形象照耀着中国人与人之间的这样一种真情和温情,同时也把中华文化讲求诚信的这样一种道德制高点,他完全地绝对地占领了。
【解说】
在南阳武侯祠正殿的大门上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这是清朝时襄阳人顾嘉衡做南阳郡守时所提,“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襄阳与南阳的诸葛亮故里之争由来已久,史学家们至今也无法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襄阳还是南阳,诸葛亮毫无疑问都是汉江边成长起来的千古人龙。
【解说】
这块匾额由明朝万历皇帝手书,赐给他的老师,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张居正。
【解说】
张居正出生于湖北荆州,48岁时成为内阁首辅。此后十年,张居正进行了多项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针对官员进行的考成法和把赋役合一、摊丁入亩的一条鞭法,这是我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朝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采访】
孟修祥 长江大学 教授
考成法就是人才政策,有月考有年考,一年下来以后,你这些官员有什么政绩,有什么不足,一一记得非常清楚,所以你不达到我这个标准的就罢免官吏,无论你是谁。
王玉德 华中师范大学 教授
一条鞭法说到底,就是老百姓的农业的收成问题,老百姓的利益分配问题。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研究员
他上来之后,第一是经济改革,再就是反贪惩贪。所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当时“海晏河清”。
【解说】
1582年,57岁的张居正积劳病逝,万历皇帝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但因为张居正的改革树敌太多,死后不久,在言官的弹劾下,万历下令将张居正抄家,夺去生前一切封赏,甚至险遭鞭尸。一直到40年后,张居正才得以平反昭雪,复官复荫。
【采访】
孟修祥 长江大学 教授
这种高的境界是超出了儒家思想之中,所谓的治国平天下的那一种理想。往往在危难时,楚人就显示出他在中国历史上所特别需要的这么一种精神力量。
【解说】
无论是诸葛亮用生命兑现承诺的忠诚,还是张居正面对艰险迎难而上的魄力,无不透出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它蕴含在奔涌不息的汉江水中千年流淌,也同样蕴含在汉江子民的血脉中代代相传。
单元四 文化圣人
【解说】
陕西省城固县,地处汉中盆地中部,四面环山。但是就在这样一个看似封闭的地方,却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走出国门的外交家。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臣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第一位抬脚走世界的中国人路途并不平坦,张骞两次被匈奴俘虏,其间受尽屈辱和折磨,但张骞“持汉节不失”,最终辗转到达大月氏,此后又历尽艰险终于归汉。
【采访】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 院长 教授
在中国人的价值世界里面我们有三个美:儒家的中和之美、道家的自然之美,佛家的空灵之美。在这三个美当中,中和之美是中国人的一个核心。那么中和美的时候,就不要冒险,不要做极端的事情,不要做出头露面的这样一些很具开拓性的这样一种事业。恰好在这样一个惯性的文化里面,张骞一枝独秀。
【解说】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一次,他和副使分别到达了乌孙、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西域各国也纷纷遣使回访。不但扩大了汉王朝的政治影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对外交流,更为整个华夏版图的扩充奠定了基础。
【采访】
叶甲文 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副主席 张骞文化研究会 会长
没有张骞开丝路,我们现在就没有这么多的物种,没有这么多的西边有的一些东西。比方说我们现在经常吃的胡萝卜啊、大蒜呀,还有石榴啊这些东西都是张骞从西边带过来的。
苟保平 城固县博物馆 馆长
在这个张骞出使西域以前啊,我们当时修了个长城,那么当时人们就说我们这个范围啊就是长城以内。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呢,由于张骞他伟大人格,使他得到异族人的喜爱,然后异族人愿意到中原来朝贡,然后呢,这样的话使我们中国的版图一下扩大到西域,最后划归到这个华夏文明,又融合到华夏文明之中。
【解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为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他所开辟的通往西域的道路则成为了后世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
2013年新春伊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一起,正式启动丝绸之路东段申报世界遗产的工程。
【解说】
因为在《后汉书》中对这台仪器的记载只有196个字,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无法准确地复原出它的本来面目,这台仪器叫做候风地动仪,它发明于公元132年,比西方用仪器记录地震的历史早了一千多年。因此,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称这台地动仪的发明者为世界“地震仪的鼻祖”,他就是南阳人张衡。
张衡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仰望星空思索宇宙奥秘的人,他的天文学著作《灵宪》对月食的成因进行了最早的科学解释。此外,他还把西汉著名科学家落下闳的浑天说发扬光大,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能够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运动的漏水转浑天仪。
【采访】
周桂钿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中国哲学史学会 副会长
他用实验的办法来证明,浑天说的正确。
二月河 作家
从张衡这个成长的过程看,汉代的科技达到了我们今天所想象不到的这种位置。所以南阳人称他是“科圣”。
【解说】
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由于他在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联合国天文组织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解说】
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的食物,冬至、春节,在一些重要的日子饺子都是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项。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道美食源自一位汉江边的名医张仲景。
【采访】
张兼维 南阳张仲景博物馆 副馆长
有一年的冬天回南阳,隆冬大雪,他就看到当地很多老百姓就冻伤了,耳朵冻烂了。他就在我们南阳这个东关搭了一个粥棚,用羊肉啊,辣椒啊,这些驱寒的药物,然后弄在一块煮,煮完了以后呢,把它剁碎,然后用面皮把它包裹起来,捏成像耳朵这样的形状。当时取名叫“娇耳”。老百姓吃了这个娇耳,慢慢的耳朵也好了,冻伤也就好了。
【解说】
公元150年,张仲景出生于南阳,他从小嗜好医学,“博通群书,潜乐道术。”成年后依然乐此不疲,随同郡张伯祖学医。
汉建安年间,张仲景被举孝廉授命为长沙太守。起初,张仲景只是利用公务之余在自家书房为一些当地病人看病开方,由于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张仲景索性定下规矩,每逢初一、十五,就在衙门的大堂上为老百姓看病。
【采访】
张兼维 南阳张仲景博物馆 副馆长
我们现在这个中医,你看同仁堂啊,胡庆余堂啊,九芝堂啊,这些堂都是为了纪念张仲景当年坐堂行医而来的。
【解说】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瘟疫流行。医者仁心的张仲景决心要控制瘟疫、根治伤寒。于是他隐居岭南专注于伤寒的研究,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
【采访】
张兼维 南阳张仲景博物馆 副馆长
他的113个方子平均不到5味药,就是4.5味药。我们现在就看,有时候就是这么很少,一点点的药,但是它治病,叫效验若神。
二月河 作家
张仲景这个东西(伤寒杂病论),至今仍旧是中医的必读之书,是中医基本的教材。
张兼维 南阳张仲景博物馆 副馆长
在日本,张仲景的这个方子,它生产的成药,它本身在日本是免检的。
【解说】
这位伟大的医者如今安息在家乡人民为他所建的医圣祠内,他的医学理论对中医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并一度影响到了日本、越南、朝鲜、新加坡等国家的医学发展,因此张仲景被世人尊称为“医圣”。
【解说】
这里正在演示的是最古老的造纸过程,它最早于西汉时在民间出现,到东汉元兴元年即公元105年,才由一位当时的宦官进行整理和改进,完善为一套标准的造纸方法,这个改进了造纸术的人就是蔡伦。
【采访】
周忠庆 洋县文物博物馆 研究员
在蔡伦发明植物纤维纸之前,从世界范围来将,在印度古代写字写在贝叶上面,树叶上面;在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是泥板书,把字刻到泥板上风干;阿拉伯人他是在羊皮上面写字。
段纪纲 汉中市蔡伦文化研究会 会长 洋县作家协会 主席
史书上记载蔡伦纸发明之后,全国都在用蔡伦造纸的那个方法造纸:“天下莫不从用焉,咸称蔡侯纸”。
【解说】
由于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深得皇家恩宠,蔡伦被封为“龙亭侯”,封地就在今天汉江之滨的陕西洋县。
【采访】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 院长 教授
蔡伦造纸之后呢,把人类的文明,纳入到了一个快速传播的阶段。那么,这个快速传播的阶段呢,就是物美价廉的纸,为文明的传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轻便的一个载体。
段纪纲 汉中市蔡伦文化研究会 会长 洋县作家协会 主席
公元3世纪先传朝鲜后到日本,在公元8世纪的时候传到阿拉伯,12世纪到14世纪这段时间传到了欧洲各国。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 院长 教授
通过纸呢,也把中国的文献典籍,传播到世界各地。特别是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和蔡伦造纸有密切的关系。
【解说】
美国人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远远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蔡伦因他改进造纸术的伟大功绩被后世尊称为“纸圣”。
【解说】
在汉江之滨,能够以圣为名的人还有三散家财隐逸江湖的“商圣”范蠡,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茶圣陆羽。这一个个圣人的功绩,都随着这条美丽的汉江一起,千秋百世,泽被苍生。
单元四 文艺领袖
【声音】画外音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解说】
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的夜晚,月色凄迷,江风料峭。这个瘦削的男人再也不堪忧国之痛的煎熬,举身投江,这一跃,令中国文学史为之颤栗,他,就是被后人誉为诗歌之父的屈原。
【采访】
熊召政 作家
知识分子这种忧患的传统,我认为是从屈原开始的。这个传统,我们在古代把它称之为“道统”,道统是针对于正统之外的又一支改造社会发展文化的一个独立的力量。
【解说】
屈原出生于湖北秭归,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诗人,也是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采访】
赵铮 荆楚理工学院 教授
楚辞我们总结了三点,一个是名楚物,记楚事,言楚声,就是用楚国的方言写楚国的事物,写楚国的一些东西。
李汉荣 汉中市作家协会 主席
还有《楚辞》里面好多写草木的、写神灵的那些诗,它非常伟大,意境非常深远,但是具体到每一首诗的意象是充满灵性,充满悟性,非常唯美,非常忧伤,
陈文新 武汉大学 教授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边曾经反复说过的,那就是“江山之助”,也就是他的那种想象力,他对于不属于他能够看到,不属于他能够听到的另外的世界那种想象的能力,那样一种甚至能够在他想象的世界里面陶醉的那样一种能力。
李汉荣 汉中市作家协会 主席
(从)屈原和自然的关系,和草木的关系,和万物的关系来解读屈原,而不仅仅是从政治,从他和楚国的国君那种忠与不忠的关系来解读屈原,我们才会还原一个真正伟大的屈原,一个博大的屈原,而不是一个狭隘的政治的屈原。
【解说】
屈原的作品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不仅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更可贵的是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诗人,作为生命个体开始了自我表达。
【采访】
李汉荣 汉中市作家协会 主席
我觉得他是第一个试图代万物说话的人,他不仅是楚国的一个忠臣,他更是大地的一个伟大的人子,也是宇宙伟大的神子。
【解说】
屈原播撒在汉江边的文学之种在之后的2000多年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27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辗转来到汉江边的安陆,他在这里居住了十年,广交贤士,以酒会友,最终成就一代诗仙。
在襄阳岘首山,诗圣杜甫的衣冠冢隐藏在林木之中。杜甫的祖籍就是襄阳,他曾萌生过隐居襄阳的想法,但最终未能如愿,只能一生在颠沛中用诗来书写历史与现实。
这位自号襄阳漫士的人因为拜石为兄所以还有一个独特的称呼——米颠,他就是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米芾成长于襄阳,他的水墨山水画被称为“米氏云山”,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篆、隶、楷、行、草诸体,样样精通,自称“集古字”,尤其以行书成就最大,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书法家。
【解说】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把酒问月》,表达了诗人独对一江春水追思古人时的内心感慨。这份感慨和着滔滔汉江水一起奔流不息,至今言犹在耳。
悠悠岁月,汤汤汉江;千古帝王,忠臣良相;拓路先驱,学术巨匠,骚人墨客,一江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