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中:电视系列片《汉江》第六集


 天下之中:电视系列片《汉江》第六集

  

引子

 

 【解说】

19041月,英国近代地理学鼻祖哈•麦金德站在人类历史和全球大格局的角度指出,“中心地带”一直以来就是支配整个人类历史的地理枢纽。“天下之中”,是古今中外都在积极发现和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汉江,正是一条处于中心地带的河流,在中国广袤的中部大地,它是唯一的南北向大河,是沟通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重要纽带,而汉江的终点汉口,更是位居中国版图的“天元”位置。

 

 

【解说】

正是因为身处中心位置的地缘特性,汉江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各种政治力量征伐角力的舞台,即所谓“兵家必争之地”。

 

 

第一单元   重器之争

 

【解说】

公元前886年,两个疲惫的身影在群山中跋涉,他们是当时的楚国国君熊渠和他的随从。之所以走上这段艰难的路程,源于熊渠的一个梦,在梦里别人告诉他,楚国之所以一直贫穷落后是因为五行缺金熊渠认为这是上天给他的一个启示,只有找到当时被人们称为金的铜矿,楚国才能真正地走向富强。

 

【解说】

熊渠苦苦寻找的就是这种紫色的小花,它的学名叫做海州香薷,一年生草本植物,因为对土壤中的铜有很强的耐受能力,并能在根、茎、叶、花中富集铜元素,故而可以用来寻找铜矿,因此人们更喜欢亲切地称其为铜草花。

 

【采访】

冯庆来  中国地质大学 教授

不同的生物,它喜欢的微量元素不一样。有的植物它就专门喜欢铜,所以它就在这里生长,其他的植物到这里就活不了,它就会死掉。

 

【解说】

摇曳的铜草花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竟能肩负起一个国家由弱到强的历史重任呢?

 

 

【解说】

尽管就保存在这样不起眼的铁皮柜中,但这里的每一件青铜器都可以称为国之重宝,这些铸造于殷商时期的青铜器在陕西省城固县的地下已经沉睡了三千多年。

 

 

【采访】

苟保平  城固县博物馆 馆长

   1956年开始出青铜器到现在,已经出了有600多件,就是说现在收到我们库里的有600多件,这还不算在民间遗失了的。

 

【解说】

在整个汉江流域都出土过大量的青铜器,除了少部分生活用具外,绝大多数青铜器都是用于祭祀的礼器和用于战争的武器。

 

 

【采访】

万全文  湖北省博物馆 常务副馆长

 文献记载叫:“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当时国家最大的事情是两个,一个是祭祀,一个是战争。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研究员

要祭祀必须九鼎八簋,九鼎八簋什么做成的?青铜。要战争取胜,必须要什么?优良的兵器。兵器什么做成的?在铁器没有发明之前,青铜。

 

 

【解说】

中国古代自周公制礼开始,就有了一套非常完整严密的礼乐制度。这些制度需要有外在的物化表现,于是就有了青铜铸造的各种礼器和乐器。

这套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编钟共由65件大大小小的编钟组成,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2500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5吨之多,代表了我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最高成就。

 

【采访】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研究员

    你要铸造编钟,不仅仅是青铜铸造的技术,青铜的技术,如果你的铜、铅、锡的比例不精确的话,那么这种钟绝对不会有好的效果。

 

 

【解说】

铸造工艺的精湛还体现在这套编钟的音色和音准上,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曾侯乙墓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

 

 

【采访】

万全文  湖北省博物馆 常务副馆长

我们在编钟当中已经出现了十二个半音。十二个半音,实际上也就是在一个八度当中有着十二个半音。那么钢琴是将近300年前出现的产物,那么曾侯乙编钟是2400多年前的产物,所以相距2000多年。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研究员

它敲不同的部位,都能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仅仅是掌握铸造的人所能做出来的,所以,必须有高度的声学技术和物理学的技术。

 

万全文  湖北省博物馆 常务副馆长

我们说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是改写世界音乐史,它是有道理的。

 

 

【解说】

除了可以铸造礼器和乐器,青铜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也非比寻常。

 

 

【采访】

万全文  湖北省博物馆 常务副馆长

当时这个兵器的种类,应该说它基本上是非常的齐全,非常的配套,远射、远战、近战,这些兵器它都是配套的,所以当时它成了一种体系。

 

 

傅广典  中国地域文化研究会 主任  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 主席

哪个国家有了青铜,他有青铜器的制造技术,那么在军队上,建设上,他就要走到前头。到了战场上,他就有绝对优势。

 

许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研究员 夏商周研究室主任

    由于青铜的出现,使得整个中国上古时期的军事力量,上了一个台阶,所以对于这个青铜原料的攫取,就成了国家的重中之重,导致中国历史从那个时候开始,进入了一个大提速的阶段。

 

【解说】

1954年,在武汉市北郊的一处湖畔,人们发现了一座距今3500多年历史的古代建筑遗址——盘龙城遗址,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商代古城之一,而当时的统治者之所以修建这座城市,就是为了控制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

 

【采访】

许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研究员 夏商周研究室主任

    从周围的这个,铜矿、锡矿的自然资源的分布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商王朝为了攫取重要的资源,铸造青铜所必需的铜和锡这个原料,而建立的一个据点。

 

 

【解说】

正是因为青铜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楚王熊渠才会跋山涉水地进行寻找。

这座位于湖北大冶铜绿山的古矿冶遗址就是熊渠苦苦寻找的回报,公元前 863年,熊渠灭鄂,占领了这座冷兵器时代华夏大地最富饶的铜矿,为楚国日后的强大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采访】

冯天瑜  武汉大学 资深教授

规模相当大、水准相当高的一个青铜开采、冶炼、铸造的一个中心。这个就使得楚国,或者稍微说泛一点,楚地的文明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许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研究员 夏商周研究室主任

    楚呢,最后它的扩张呢,几乎拥有半壁江山,那么就跟它这个高度发达的青铜兵器制造,是有密切关联的。

 

【解说】

    大冶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铜矿区,而古代的汉江,由于其位处中华腹地沟通南北的特殊特性,正是输送铜和其它金属原材料的重要通道。

 

【采访】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研究员

殷墟的墓里发现的青铜器的成分,跟在大冶铜绿山的青铜器的成分,做一些物理学的分析的话,相似的成分比较多。 而且更能说明问题的,现在随州的曾乙侯墓的钟,和它的青铜器的那种元素含量,跟大冶铜绿山的铜,它的元素主要成分基本相同。所以,专家就认为,随州的铜,包括再北边商周那边用的铜,主要是由这个供给。所以汉水充当了南铜北运的一条通道。

 

许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研究员 夏商周研究室主任

    它就起到了一种纽带和桥梁的作用,便利于这个王朝,一个是施加它的这个统治势力影响的范围,一个是攫取像铜和锡这样的比较重要的原料。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孔道。

 

【解说】

    青铜冷峻的光泽背后是同样冷峻的围绕青铜展开的争夺,丰富的铜矿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和恰好地处核心的区位优势,这片腹心之地不断见证着华夏文明早期惊心动魄的重器之争。

 

 

单元二   决战汉江

 

 

【解说】

两山夹峙之间的这道土墙已经在这里横亘了近三千年的时间,已故的著名古建筑学家、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生前曾为它题词“天下第一古长城”,它就是位于河南南阳方城县的大关口长城。

大关口长城是楚长城的一段,楚长城又称方城,始建于公元前7世纪,它西起湖北省竹溪县,向东跨过汉江一直延伸到河南南部的泌阳县,总长达到500多公里,是楚国为防御邻国,特别是日益强盛的秦国而建。

 

【解说】

公元前223年,楚国为秦所灭。绵延千里的楚长城最终也没能阻止身后的连天战火,对这片华夏心腹之地的争夺大戏,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岁月里屡屡上演。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有三分之二的故事都发生在汉江流域,这块被称为天下之中的战略要地,当然地成为三国枭雄们的争夺焦点。

 

【采访】

喻斌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校长 教授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是大家所谓的必争之地,政治家们、军事家们都看重这样的地方,那对我们中国来说汉江流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这样的地域。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研究员

这是南方北进的桥头堡,也是北方中原的最南的屏障。无论是北方南下或者南方北上,都把它作为自己的前沿阵地。所以这个地方就叫兵家必争之地。

 

【解说】

在襄阳城外的这所草庐中,年轻的诸葛亮为刘备谋划了三分天下继而统一中原的谋略,而这个谋略的重中之重就是汉江流域。

 

 

【采访】

喻斌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校长 教授

他想的是一种两翼出击法,我们常常把它叫做铁钳战术。他认为一旦时机成熟了,一旦天下有变,刘备可以分路出击,一路走汉中出祁山,从陇西攻长安,我们所谓的西线。另一路从荆州然后到襄阳攻洛阳,用左右两支大军闪击曹魏的政治经济中心——洛阳和长安,来取得胜利。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  院长 教授

拿下汉中可以北进中原,夺取关中,南面可以保卫四川盆地;拿下襄阳,北面可以进攻中原,南面可以固守江汉平原,向东可以威胁长江包括淮河的东部。所以在这个时期,襄阳和汉中的战略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解说】

诸葛亮的看法与当时所有优秀的政治家如出一辙,正是因为如此,魏蜀吴三国围绕着汉江流域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鏖战。烧新野、淹七军;烧赤壁、借荆州;走麦城、败夷陵;出祁山、定中原。烽烟滚滚中,汉江流域这个大舞台,上演着灭国绞杀与征战统一的历史大戏。

 

【采访】

喻斌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校长 教授

如果当一方势力夺取了汉江中游的地势之后,另外两方很快合作。好比说曹操他的势力一旦控制了汉江中游,特别是像今天的十堰、上庸一带,刘备和孙权迅速地团结起来,因为那个地方一旦被对方控制,对他们两个集团都会产生致命的威胁,一旦刘备把汉江中游控制之后,曹操和孙权这一对冤家也马上会合作起来。

 

 

【解说】

    汉江流域的鏖战风云诡谲,三方力量此消彼长。关羽大意失荆州,就是在关键时刻出现的一个可能改变三国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诸葛亮“铁钳战略”的主要着力点因此折断,蜀汉丧失了进击中原的中部基地。

 

 

【采访】

张良皋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关羽把这个地方丢了以后,蜀的国力大受伤害,前进基地没有了,所以再要伐魏,那个路线那就是不同了,就不可能走荆州,走襄阳,走南阳,这样的平路一条打到洛阳,就打到曹操的窝子里面去了,所以这条路被堵死了,是很吃亏的。

 

郭清华  陕西省三国文化研究中心 主任

不是关羽失荆州,如果刘备不盲目地去给关羽报仇,最后把倾国倾城之兵带了去,在夷陵之战以后惨败,国力丧失的话,那么隆中对策上提出那些早就实现了,早就实现了,而且统一中国的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

 

 

【解说】

历史没有“如果”,失去了中部优势的蜀汉政权虽然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六出祁山,但都无功而返,最终于公元263年灭亡。及至公元280年西晋灭吴,这片土地上的鏖战才告一段落。

但是,每当新的改朝换代来临之际,汉江流域总是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金戈铁马之中。

 

 

【采访】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  院长 教授

所以历史上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候,在中国的中部有三个战略要地。一个就是西部的汉中,汉中盆地,第二个是中部的南阳和襄阳盆地。这个南襄盆地历史上叫“南襄隘道”。从河洛,也就是从洛阳南下襄阳、南阳,再南下是江陵,这一线一旦打通之后就可以主宰中原地区的命脉。

 

【解说】

因为地处汉江中游和中国南北过渡带,襄阳自古就有南船北马之说。唐代元和年间,襄阳就已经是全国4个人口达10万户以上的州治之一。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在《唐代交通图考》记述,襄阳中古时代800多年的繁华“犹先秦之邯郸,明清之秦淮”。

 

【采访】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研究员

襄阳在唐代那个时候,它在全国大概是居于第三位。它的经济的富庶叫“扬一益二”。就是扬州最富庶,第二是益州,第三就是襄阳。那么说,在富庶,它是三鼎甲。但是另外在政治地位上,襄阳的地位大概重于扬州和益州。

 

熊召政  作家

    在汉江边上最大的城市就是今天的襄阳,襄阳城,襄阳城在唐代它的地位仅次于长安,就像今天的上海一样,是中国第二大经济含量的大城市。

 

【解说】

扼守汉江中游的特殊地利让襄阳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城市,但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战火和硝烟,也成为襄阳历史中格外醒目的篇章。

 

【解说】

公元前3200年,位处两河流域下游的苏美尔内部出现了乌尔、埃利都、拉格什等十几个独立的城邦国家,他们之间彼此征战不休,狼烟四起;其后,北方的闪米特人迁居到两河流域,建立起第一支常备军,成为第一个“世界征服者”,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帝国——阿卡德王朝,围绕两河流域的长期争夺才告一段落。河流的军事价值和战略价值早在远古就备受重视。

在古代中国,人们已经意识到,河流的意义重在流通,而在军事战略上,又贵在大通道的关键部位有据点可以扼守。在北方与南方联系的主要交通干线上,分布着有“天关”、“地机”、“九州咽喉”之称的四座名城,它们分别是汉中、襄阳、徐州和寿春,这四座城市无一不是临近江河,位处交通枢纽。而在这四座城市中,汉江独擅其二。

 

【采访】

陈新剑  襄阳广播电视大学 教授  襄阳市社科联  副主席

就是中国军事啊它其实有两个口,一个是东边的徐州,一个是西边的襄阳。这两个城市守住了,在中国古代冷兵器时代就是抓住了统一中国的两个关键。

 

王玉德  华中师范大学 教授

在清代有一位学者叫顾祖禹的,他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中国的重心或者中心在襄阳。

 

叶植  湖北文理学院 教授  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 所长

谁占领了襄阳,在全国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们国家,南北战争期间,只要是南北战争期间,必夺襄阳。

 

【解说】

在一个襄阳民间收藏爱好者的家中,各种各样的收藏品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曾经繁华的襄阳留下的会馆墙砖,但翻检历史遗物时,我们也会看到这些圆乎乎的石头,它们记载的则是襄阳历史中一段惨烈悲壮的记忆。

 

【采访】

施锦华  襄阳市民间文物爱好者

像我手里的这个石球,它其实就是宋元襄樊大战的一种炮弹,元人入侵我们襄阳的时候,他们当年就用抛石机来发射这种大大小小的炮弹,来进行炮打襄阳。

 

【解说】

公元1268年,蒙古政权与南宋之间的战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忽必烈采纳了南宋降将刘整“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手可下也”的建议,决定“攻宋方略,宜先从事襄阳”,派阿术为统帅,统兵十万进攻襄阳。这一战是双方关键性的一战,它的结果将左右中国历史的走向。

 

【采访】

陈新剑  襄阳广播电视大学 教授  襄阳市社科联 副主席 

北方要想南下夺取南方的南宋政权,不拿下襄阳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襄阳的军事地位,中国西北部军事力量的集结,都可以通过襄阳顺江东下。形成一个重大的军事威胁。所以这样一个军事重镇不拿下来,即使是打下了首都临安,也是不起作用的。

 

 

曾玉平  襄阳市历史文化研究者 襄阳市鱼梁洲  党委书记

所以历史上就有一句话,欲得天下必先取中原,欲得中原必先取襄阳,得襄阳者得天下。

 

 

王玉德  华中师范大学 教授

襄阳占据以后,荆州指日可待,汉口指日可待,这个荆州、汉口打下来以后,那沿着九江、南京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解说】

蒙古军队围困襄阳之后才发觉,这座城市与之前蒙古铁蹄所到之处纷纷土崩瓦解的城市迥然不同,他们在这里遇到了顽强的抵抗。

 

 

【采访】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研究员

襄阳很难攻破,天险。它的天险不在于它的城墙的高大,就是这儿护城河的宽度。它的护城河最宽的地方两百五十米,一般的护城河就是三四十米宽。

 

 

陈新剑  襄阳广播电视大学 教授  襄阳市社科联  副主席

襄阳城它跟中国其他的城池不同就是,城的北护城河就是汉江。我们中国古代的军事,攻打一个城有一个战术叫“围城打援”,就是我们攻打一个城池我们不直接进攻,包围,只攻打他的援军,谁增援他就打谁,但是襄阳这个城池就不好办,你把襄阳包围起来,襄阳的增援可以通过汉江上下游给这座城池做后勤补给。

 

【解说】

除了依凭宽阔的护城河,襄阳守军还配备了大量极具杀伤力的武器,这也让来势汹汹的蒙古大军一筹莫展。

 

 

【采访】

李治和  襄阳市汉水文化研究会 副会长

炸药装进去,铁子儿装进去,石子儿装进去,毒药装进去。装进去了以后呢,然后用纸来把它封口,你看,这还有一个坎儿,坎儿的目的是把它封口。封口了以后呢,插上引信,用土话说叫捻子。插上火捻子以后呢,再用蜡把它一封,这就成了一个炮弹了。

 

【解说】

1268年到1273年,襄阳被围长达6年之久,城内补给出现严重短缺。

 

 

【采访】

张良皋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城里头衣服全部破烂了,最重要的是粮食也几乎断绝了,但是更麻烦的是盐没有了,盐没有了人站不起来了。

 

 

叶植  湖北文理学院 教授  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 所长

    襄阳已经弹尽粮绝了,连柴火都没有,已经拆房子的檩条烧了,已经易子而食。

 

【解说】

    比弹尽粮绝更可怕的是元军强大的心理攻势,为了让城内百姓免遭元军屠城之苦,无奈之下守将吕文焕决定开城投降。

 

【采访】

刘克勤  襄阳市荆楚文化研究会 副会长

打到最后的时候呢,首先是元军把樊城攻破,在樊城实行了屠城。

 

叶植  湖北文理学院 教授  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 所长

在樊城屠城呢,襄阳这边是看得一清二楚的。那个心理震撼作用是撕心裂肺的,是非常恐怖的。

 

刘克勤  襄阳市荆楚文化研究会 副会长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襄阳守将吕文焕出于对老百姓的保护,在和元军通过协议达成了条件以后呢,开门投降,他的前提就是元军要做出承诺,不能屠杀城中百姓。

 

 

叶植  湖北文理学院 教授  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 所长

宋元大战是中国历史上攻守时间最长,使用战争的手段最多,形式最多样化的这么一场战争。

 

 

【解说】

取得襄阳之后,元军很快进占中原,1276年,临安沦陷,南宋灭亡。

 

 

单元三   得汉江者得天下

 

 

【解说】

    清乾隆二十五年,清高宗弘历游江南时在这里御笔亲题了这块石碑。正如碑文所言,就从这片山林中曾经走出过一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就是开创了东汉王朝的汉光武帝刘秀。

这座位于湖北京山县的青翠山岭叫做绿林山,曾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大起义的策源地,正是在这里,刘秀与绿林军的领袖王匡王凤兄弟结盟,一起反抗王莽政权。

 

 

【采访】

江克关  襄阳市荆楚文化研究会  副会长

    它山又大,树林又密,物资、林产品,动植物又丰富,它适合于生存,所以他就在这个地方能够屯下兵来,能够跟官府斗争。

 

【解说】

从公元17年爆发绿林起义,到公元23年,短短7年的时间,王莽政权就宣告结束。这次爆发于中国中心位置的起义,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对草莽英雄的别称——绿林,似乎也给这片土地播下了农民起义、反抗暴政的种子,在其后的历史中,又有两位草莽英雄同样以汉江流域为舞台,上演了精彩的灭朝大戏。

 

【解说】

    如今,沔阳虽已更名为“仙桃”,但这里的居民日常口语还是自称沔阳人。在古代,“沔”字的意思是水流充满河道,而“沔水”就是汉江的一个别称。1355年,湖北沔阳的渔民之子陈友谅率领家乡子弟起义,反抗元朝暴政,兵力最盛时达到60多万人,在当时的抗元力量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采访】

於正江  仙桃市沔城历史文化研究者

他是沔阳人,土生土长的,所有的兵源,几乎就是我们天(门)潜(江)沔(阳),地道的本地人。

 

 

【解说】

这座玄妙观,当年就是陈友谅的故居,1355年,陈友谅从这里起兵,5年之后的1359年,陈友谅称帝,定国号为大汉,史称陈汉。

 

【解说】

虽然陈友谅在其后与朱元璋的战争中落败身亡,但这场发自天下之中的起义撼动了元朝统治的根基,为其后朱元璋改朝换代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础。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称他为“英雄”,近年来的历史研究更是表明,陈友谅的“历史功绩堪比项羽”。 

 

 

【解说】

这座有些像个汉字“商”字的山就叫做“商山”,是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的商鞅的封地。明朝末年,陕西商洛的这片莽莽群山成为著名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大本营,据说他曾在这八进八出。

 

【采访】

王玉德  华中师范大学 教授

李自成他就在这个地方囤积力量,一直等待一个机会,一下子就揭竿而起,顿时他的力量就壮大了。

 

【解说】

公元1642年,在当地百姓的策应下,李自成占领襄阳,并于第二年在这座汉江边的城市称新顺王。以此为根基,仅仅一年之后,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并攻克北京,结束了明王朝。

 

 

【采访】

张良皋  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

    这么重要的地方,大家没有看出它的重要性来。有些地方包括农民起义,什么白莲教啊,什么捻军啊,他们占领这些地方以后马上就成事了,包括李自成。

 

【解说】

那么,这条以温婉安详著称的生命之河为什么总是能在乱世之中聚积出挑战皇权的力量呢?

 

【采访】

梁中效  陕西理工学院历史学院  院长 教授

核心区遭到破坏,核心区震荡,核心区的人才流、信息流、物资流,就流到了能够安身立命的、相对比较封闭的汉水流域,促进了汉水流域的发达。因此,非常奇特的一个现象,全国分裂时期,汉水流域的地位反而扶摇直上。

 

 

张海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中国史学会 会长

    我想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也有这个含义在里面,在中部起义很危险,但是一旦发动,影响很大,这是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常修泽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教授

    任何一个政权,要想君临天下,必须控制这个中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汉江乃是中国政治的一个中枢之地。

 

【解说】

发于草莽,撼动政权。这片腹心之地一次次地影响着王朝的命运,一次次地决定着历史的走向。

 

 

单元四   武昌首义

 

 

【解说】

在汉江入江口的一侧,隔着浩荡的长江,是武汉三镇之一的武昌。武昌一词,发源于东汉末年,孙权给武昌命名,意为“武运昌盛”。谁也没有想到,日后,在这个叫做武昌的城市,的确爆发了一件“以武而昌”的惊天大事。

在如今湖北省总工会的院内,竖立着这座纪念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纪念碑,这里曾经是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驻地。19111010日晚,从这里传出的一声清脆的枪响宣告了又一次爆发于中国腹心之地的伟大变革正式开始。

起义士兵首先攻占了楚望台军械库,继而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到11日上午,武昌全部光复,起义军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以十八星旗为军旗,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解说】

早在189411月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孙中山便在檀香山组织了“兴中会”,并着手组织武装起义,至19114月黄花冈起义失败,接近20年的时间里,孙中山以华南沿海地区为策源地共组织了11次武装起义,但都以失败告终。

 

 

【采访】

张海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中国史学会 会长

   孙中山的主张是在两广地区,在两广沿近海地区发动起义。他们当时的根据是这样的,就是在沿海地区发动起义,清朝(政府)鞭长莫及,你管不到我,我容易起义,容易成功。

 

 

【解说】

出乎孙中山的意料之外,这次爆发于中心地带的武昌起义取得了成功。此后,革命的风潮很快波及全国,最终促使清帝逊位,结束了中国大地上的最后一个帝制王朝。

 

【采访】

何晓明  湖北大学 教授

看起来是很偶然的,这个新军的一场,很偶然的一场事变,居然就比孙中山刻意组织的很多次的,武装暴动的客观效果还要好。

 

 

张海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中国史学会 会长

    那么在中部起义,比较容易成功就说明它影响大,它的影响很快扩散到四面八方,实际上它也是利用汉水和长江的这个交通优势,一旦发动起来以后,周围各省马上响应。

 

【解说】

荆楚领风气之先,从青铜时代便已现端倪;至农耕社会以一己之力而致天下富足,其推动社会之功已彰明较著;及至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统治,从中国腹地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其深远影响穿越百年历史,至今依然回响在中华大地。

 

【采访】

刘玉堂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研究员

     江汉这个地方,它是发人之未发、敢发人先的地方。

 

 

马敏  华中师范大学 教授

首先要看首义的第一枪,还要看共和的第一步。这个第一步呢,它实际上是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宣称的,就是中国新的一种文明的产生。这个文明是什么,就是近代民主革命。

 

张海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中国史学会 会长

如果武昌起义不能成功,中国的封建制度一定要延长,那么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底下,这个日子不能结束,那么中国在利用西洋文化发展自己的这个历史机遇,我们失去了,我们抓不着。

 

【解说】

武昌首义,这个自秦朝以来中国历史上最为重大的转折,开启了中国近代史,国家命运在这里转弯、升华。

“天下之中”是一块要地,是泱泱中华的心腹之地。

 

 

尾声:

遥望这颗人类迄今所知唯一的蓝色星球,地球,在宇宙中闪耀着水的光芒。

从宇宙尘埃相互吸引成团,几十亿年时光流转,上苍以巨大的时空伟力塑造出汉江3千里江山,呈献给中国一块宝地,恩赐予汉人一块福地。

 

 

这孕育了地球最初生命的河流,千万年来哺育着生命、滋养着万物、承载着历史。

汉江,在春种秋熟的稻香麦浪中万载流淌,谱写出农耕文明的百科全书;

汉江,在俯仰天地的风云岁月中,赋予两岸子民一脉相承的生命基因。

从筚路蓝缕的创始雄迈,到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从开拓未知的魄力与勇气,到仰望星空的睿智与通达。在汉江浸润的大地上,总有一股百折不回的力量,印证着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生命理想

 

 

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回望这条温润、美丽、恬静的母亲河,这片“地球上最后的净土”,依然默默珍藏着这个星球文明历久弥新的诸多密码: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