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异化与文化自觉


 城市文化的衰落、城市形象的扭曲、城市生活方式的不和谐与精神生态的严重污染,则是人们对城市产生怀疑、不满、厌恶甚至怨恨的内在根源。

  
    尽管“规划过度”、“品牌低俗”和“人心涣散”产生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在深层上都可归结为文化问题。按照一般的理解,文化至少包括真、善、美三个层面,如果说“规划过度”是由于不理解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品牌低俗”是由于丧失了城市精神的基本伦理底线,那么“人心涣散”则是由于曲解了城市的美,而最终背叛了城市发展的真正目的。这三方面相互缠绕导致了人在城市中的异化现实。人们来到城市本是为了过更美好的生活,但在房奴、车奴、卡奴、“月光族”、“路怒族”、“胶囊族”等身上,实际情况却变成:他在城市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和痛苦;不是找到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而是处处受到钳制和约束;在城市中的一切奋斗不是实现了自我,而是越来越磨损了他最初的热情和理想。正如中国古人谈论国运浮沉时所意识到的,人心的向背同样也决定着城市的存亡与兴衰。由此可知,现代城市社会的解体与危机,根源就在于文化灵魂的隐匿;要拯救当今正在沉溺的城市精神,首先要拯救的是城市文化。
  
    如果说,都市化进程导致的城市环境恶化、城市问题大量涌现、城市危机不断加重,是城市人气削减、人心思散直至城市可能走向衰落的客观原因,那么,城市文化的衰落、城市形象的扭曲、城市生活方式的不和谐与精神生态的严重污染,则是人们对城市产生怀疑、不满、厌恶甚至怨恨的内在根源。在中国都市化进程中暴露出的城市文化病,在这个意义上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急需加以研究并通过制度建设加以疏导和化解的重大问题。
  
    当然也要看到希望,一方面,城市的现实困境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关注。以一年一度的城市排行榜为代表,2010年,一个微妙的变化是对城市生活成本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取代了以竞争力、GDP排名、总部经济、投资潜力、百强等硬实力排行榜。尽管这主要是中国城市化“倒逼”的结果,但对疗救在经济发展中被恶性损耗的城市文化机能无疑是一方良剂。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已开始出现新的文化觉悟,如2005年最先提出建设宜居城市战略目标的首都北京,如2007年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大都市的上海,都把精神文化、城市文明等软实力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这对于化解当代人与城市之间日益严重的离异感或流浪感,集聚离散的人心和逐渐冷却的人气,把城市建设为中华民族的当代家园,无疑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觉醒。目前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城市文化功能严重萎缩的当下,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把文化建设扎扎实实地推进下去,为中国都市化进程的“软着陆”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