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关于高考试题的设想


一个关于高考试题的设想

--拜读人民日报评论《习近平批评去中国化是在批评谁》再次引发的思考

岳宗利

 

写下这个题目时,连我自己都下了一跳。但是,细细想来,这个问题又是大家极为关注的话题,它不仅涉及到每个学生、每个高考家庭,也涉及到整个社会。

这篇文字我曾写于2013年的2月份,一直处于思考状态,没有给予面世。2014 9月10,网上拜读人民日报评论《习近平批评去中国化是在批评谁》时,再次引发思考。

9日,总书记习近平在北师大主楼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短短数语,寄托了总书记对复兴传统文化的希冀。“不赞成”、“悲哀”的字眼,让第30个教师节多了一丝反思的味道。

读完以上评论,我再一次翻看并修订了自己的习作,期待得到大家的认可--

先说英语。英语教材何时进入课堂、何时列入高考范围的,我没有查到,近几年满分一直是150却是人人皆知的。好在从2014年起满分120,让好多人心中松了一口气。就目前而言,从小学开始,直至高三,英语的学习时间几乎占据了1/31/5,但是实际成效如何?再说现实中的英语,结果是特别的残酷,应用率到底有多高?学习英语就是为了高考,这个观点可能会得到很多人认可。

对于英语的学习,我的建议是,高考不必取消,分数可以再低,甚至可以全民普及、循序渐进。就高考而言,可以明确几百个生活中的、专业中的常用单词、进而根据这些单词延伸单句。单词占据分值的1/3,单句占据分值的1/3,其他可以再深奥。对于英语(包括其他)专业的可以再有附加卷,达不到相应级别的免录取。对于全民来说,就像幼儿园的“12345”,“东、西、南、北、中”一样进行普及。比如“再见”的口语“baibai”、“是”的口语“yesi”、好的口语“halou”等,人们早已熟知,这就是无意识下普及的结果。

再说政治、历史和地理。对于影响和促进中国发展变化的重大事件、重大改革、重要决策等,可以直接明确到高考试题中,分值占据1/3,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畅谈对这问题看法和意见,分析这些问题存在背景,甚至如果自己处于当时的环境如何处理等,分值占据1/3

对于生物,首先要强化掌握生物的进化。

对于数学、物理、化学,基本同意目前的逻辑思维,由浅入深。

对于语文。这是国语、是母语。必须提高到事关民族兴衰高度去认识。反对八股文,提倡白话文,可使语言更简洁、条理更清楚。但是,博大的文化不能因为一个否定而丧失源远流长的精髓。通过国语,要在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上有一个更大的提升,使之永远发扬光大。

 

淡忘,是人的本性,因为记忆不牢而淡忘、因为不常使用而淡忘等,是现实。但是,一旦规划出强化的记忆,这种记忆则是深刻的,永久的。就像记住自己的父母、记住自己的故乡、记住自己的创业奋斗史一样,这种情结不会割舍,这种记忆很难淡忘。

我想,一旦在高考中树立起一个“强化记忆”的试题,不仅考生终身难忘,甚至全民也会“人人皆知”。“强化记忆”的试题如何选定,学术界可以借助新闻界每年一度“十大新闻”的评比方式。

再延续一个话题。作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德智体美劳应该全面发展。强壮的体格是在锻炼中获得的,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休息的时间不足六小时,非专业的课程中,体育、音乐课几乎不复存在,这种做法,应该是一种悲哀,甚至是摧残。

高考是一种制度,制度需要不断完善……

写于2013216,修订于201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