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础:什么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图)
南无阿弥陀佛。佛法是大智慧,使人顿悟人生、成就果报。
---- 诸葛长青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福生无量天尊。
俗家话说: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那么什么是三界、五行呢?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行”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构造物质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
“超出三界外”就是超出生死轮回,“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质的障碍。诸葛长青研究传统文化认为,俗语“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脱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
在佛教术语中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或指断界、离界、灭界等三种无为解脱之道。
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质特征,而且相互之间有生成、克制等联系,从而构成了万物及其运动变化。
三界,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三个层次;又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
《法华经·譬喻品》中说:“三界(按这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泛指世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一、总述:什么是三界
佛教把众生世界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包括六道;
色界包括四禅十八天;
无色界包括四空天。
三界是众生生死轮回的处所,充满痛苦烦恼,被喻为“火宅”。
二、什么是三界之“欲界”
诸葛长青:阿弥陀佛。欲界包括“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其中天道包含: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此界中众生贪于食、色、眠等诸欲。
三界的欲界众生具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各种强烈欲念。
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分为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六种,称为“六道”。
地狱、饿鬼和畜生称为三恶道;
人、阿修罗和天称为三善道;
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
要想升到三界的欲界天道中,就要持五戒,修十善,还要加上布施,就是把自己拥有的钱财、知道的佛法、掌握的技术以及自己具有的能力施舍给别人。
欲界。欲指财、色、名、食、睡五欲。主要指男女色欲。“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曰欲界。”
欲界有五趣十二处。趣,义为趣向,五趣指有情生死,有五个去处,即地狱,畜生、饿鬼、人及六欲天,所以又称五趣杂居地。又有佛、菩萨来此度生及有修行成圣果者,又称凡圣同居地。
其中---
地狱---有等八处,加上畜生、饿鬼为十恶趣。
人---有南赡部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等四处。
天---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处。人天合为十善趣。此立足于人,地狱在下,最底层是无间地狱;天在上,他化自天位居最上。
欲界具含六道,曰天、曰人、曰阿修罗、曰鬼、曰畜生、曰地狱。前三名三善途,后三名三恶途。六道所由成,各缘藏识所伏种子之成熟。(每由旬约四十里)其外分布七香水海,七金山。再外有咸海,有铁围山。咸海之中,东南西北各现一大洲,大洲边附以二小洲,日月绕须弥山而行。东洲名弗婆提,南洲名阎浮提,西洲名瞿耶尼,北洲名郁单越,此皆人道所居。
诸葛长青认为,熟悉六道,对于修行十分重要。六道内容如下:
1、人道。人之所以为人。为夙修十善得其中者之果报。而其间又有差等。东西南三。洲苦乐状态。大致不甚悬隔。
北俱芦洲特点:北洲则以善因较胜。故所享亦较愉快。衣食器具。皆由植物直接供给。不假工作。地产釜鍑。中置焰火珠。投米于中。珠自发热。饭熟乃已。男女相悦。则会于林中。如无血统关系。树为之合。若帷帐然。否则不合。男女自散。不敢强所欲也。顾此等欢会。终身不逾五次。非纵欲无度者可比。女子怀妊。七八日即产。置诸道周。喜之者抚而喂之。七日即长大成人。男入男群。女入女群。随手取衣饰于岸。不必原物。其人民不私己有。有如是者。(此举大略,欲知其详,可参观长阿含经)
我们南瞻部洲人特点(诸葛长青备注,我们地球人属于南赡部州):南洲。人力少一,资生之具即减一分。今世电炉电灯等物,疑若较为省事,不知乃他种人力之变相,非焰火珠可比。人民为维持生活计,不得不私所蓄。既有私蓄,斯有夺,此乱之所由来也。政治社会诸问,任如何研究,终无绝对实效可期,盖利之所在,弊即寓焉,福之所起,祸即伏焉。欲与北洲并美,无此事也。然因苦心志,劳筋骨,行拂所为,正所以促成上探大道之念,则远非北洲所能望焉。
2、天道。夙修十善,得其上者业种成熟,即生天道。天之所以胜于人,约有三事。天人三个特点:一为化生,化生者,机缘一至,即托境现身,无处母胎之苦也。二为身胜,人中之痰涕,精涎,便溺,垢腻等一切不净物,诸天皆无之。而天女姿色,美好特甚,任吾人倾城倾国之容,傅以香花香水之饰,自天视之。惟觉劣陋臭秽,不堪亲近。三为衣食,思之自至,宫室受用现成,视北洲取资于植物犹嫌不便,勿论南洲须待胼手胝足也。天之层次有六,以属欲界,常称六欲天。
天道有六层天:天之层次有六,以属欲界,常称六欲天。初曰四王天,居须弥山腰,二曰忉利天,居须弥山顶,此二天属地居;三曰夜摩天,四曰兜率天,五曰化乐天,六曰他化自在天,此四天属空居。六天乐境,逐层递胜。
四王天者,因须弥为四宝合成,东黄金南琉璃西白银北水晶,四面各以一王领之,故名。忉利天,义为三十三,以其天有君主一,臣佐三十二,合组地居天政府也。凡依地而居之众生皆归此政府统摄。主名帝释,古德考定,谓即道家之玉帝,儒家之上帝。道家修炼成仙,势须上参帝释,故知尊之。三代以前,人民业障较薄,于帝释彰善瘅恶之举,每能有所感觉,故诗中累举上帝以为颂。后人业障较深,对于帝释,冥然罔觉。空居四天,较为尊贵,不与人间相接,故吾人尤难与知。此四天所以能空居,为兼修未到定之力。定者,结跏趺坐,排除妄想,俾心安定。(欲知其详,可取台宗止观研究之)或本梵音略名曰禅,或合称禅定。未到者,以未能舍离情欲,非根本之禅也。夜摩天,义为善时。以生此者时时唱快乐故。兜率天,义为知足,以生此者于诸欲能知足故。化乐天者,于境变化自娱。(如欲乘象马,则化象马骑之以为乐)他化自在者,假他所作乐境,以成己乐也。若夫情欲之娱,则形式逐层递简而愈乐。地居二天,有交媾之形,无泄精之秽。夜摩则惟抱持,兜率不过执手,化乐共笑,他化相视。(此本俱舍颂及立世论,若起世经则征异)此等欲事,只为纵乐而然,与胎育无关系。以诸天化生,不由母胎故,惟纵乐不已,藏识所伏种子,适为下坠恶途之因,斯可惧耳。及命将终,则有五种大衰相现:一为衣染尘埃,二为华发萎悴,三为两腋汗出,四为臭气入身,五为不乐本座,是诚六天之通病也。
3、阿修罗道。 阿修罗,具含无天、不端正、无酒等义,以其乏天之德。而男子貌奇丑,又少和气,不能成酿也。所居在须弥山岩窟中,或散在海滨,或潜在海底。夙修十善,而瞋慢疑三习特盛者生之。其生也,多忿怒,好斗争。所享之乐,宫室华美,衣食亦出自然。然判在人道之下者,为日中不免自然之苦,避之不得。如享盛馔,末箸入口,化为淤泥,是其例也。(其它种类住处,及诸典实,楞严,正法念,增一阿含等经均有详载,未及具引)至吾人所能发现之处,于瞻波国有修罗宫,唐使王玄策曾三度过其地。(出西国志)而玄奘法师之游西域,又别有所得。
4、地狱道。阎浮提二万由旬下,有地狱道。其中众生身形,虽与人同,而处境则惟苦无乐。狱之重者为八大狱:一等活狱,生其中者,铁爪长利,怀瞋互攫,又以刀剑递相斫刺脔割,或身碎,或肉坠,想以为死,冷风来吹,则若复活。二黑绳狱,恒为热铁绳所迫,皮肉骨髓皆焦,其中兼受斩锯之苦。三众合狱,中有大石山两两相对,众生入其间,山自然合,堆压其身,骨肉糜碎。四嗥叫狱,镬汤熬煎,苦极而叫。五大叫狱,乃煮煎尤惨者。六炎热狱,受烧炙之刑。七极热狱,乃烧炙之甚者。八阿鼻狱,义为无间,此为八大狱之最下层,众生坠此,受苦无间,乃世间最凄惨处也。大狱之旁,各有十六小狱,未及细举,此外尚有轻狱,散布铁围山间,及东西南三洲山林江海等处。此道众生,所以饱尝苦况,原因对十恶业曾作重大过犯。世有走无常,于地狱形相,亦有所亲见,故能言之如绘。明永乐宣德间,有酆都令尤和者,素辟地狱之说,卒以走无常勾摄其弟付狱事,确确凿凿,无致疑余地,遂大为帖服,且刻石于酆都观纪其实,以示前此坐井观天之失。
5、鬼道。鬼道住处,有正有边。正住,在阎浮提下五百由旬。边住,散居诸处。凡曾犯十恶,其业尚轻者生之,身形亦如人。中分有威德无威德二种;有威德者,得住地居天,及四洲海滨山谷之间,皆有宫室之御,享用过人,世俗崇奉之神,即此类鬼也。无威德者,杂处东西南三洲人道之间,或依粪秽,或附草木,或凭冢墓,或隐屏厕,并无舍宇栖止。业较微者,尚能一饱,业较重者,饥火长焚,去人远矣。曰:彼所以乐,由昔日布施种子随机成熟耳,(布施义详世法篇)虽号为神,而昼伏夜游,虚怯多畏,依然鬼道本色也。我国鬼神之谈,散见经史子集者,何可胜道。而通幽扶鸾诸术,又往往有奇验。西人于鬼之事实,渐有所征。鬼神问题,亦认为有研究价值。(且有影鬼相之事)昔人无鬼论,诚无立足余地矣。
6、畜生道。畜生广义,凡吾人所能知之动物,除人类外。上至巨兽,下至微虫,皆为所摄。非仅局于家所豢养,其身形特称旁出,异于五道。此为夙昔对于十恶,作普通过犯之业报也。顾吾人所能知,只在阎浮提与人同居之一部,其实畜类住处。诸道咸有,狱道之畜,如蛇如鸱,如黑驳狗,如百足虫,自无足以迄多足之毒类,皆生其中。
鬼道则益以狐狸象马之属。混居人道者,东西南三洲现象略同。北洲则惟有鸿雁象马不恶之畜,无足多足之属概不与焉。六欲中天,空居四天,只有二足之畜,如妙色鸟之类。虽有象马娱乐,乃是幻化所成,非若地居天实有其物,以供乘御也。
畜类之大者,以难陀,跋难陀,因之幻象亦渐次微变,若循一种轨迹焉。进化学者乃视为莫大之秘奥,强作生物演进之证据,夫吾人所能考察之地层,充其量能有几何年,以此等年较世界无量时间,以所居地,较世界无量空间皆,所谓无穷小数中之无穷小数。于此微乎其微,末乎其末,时空中所得之幻影,欲以断定世界无量时空之一切现象变态,何其妄也。
今夫平圆,孰不知其为循环之圈乎?而于其中取无穷小弧,则弧线与切线若合为一。因其合一之故,从而下断语曰:弧者直线也。累弧成圆,则圆者亦一直线也。是人之妄。不问可知。然知是人之妄易,而知进化论之妄难,则习焉而不知察之过也。
三、什么是三界之“色界”
诸葛长青:阿弥陀佛。三界的色界位于欲界之上,此界诸天众生,远离食、色之欲,但还未脱离有物质的身体。
由于此界众生没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没有男女之别,此界之众生都由化生而来。
依各自修习禅定之力而分为四层,即----
“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和四禅天”。
色界位于欲界之上。相传生于此界之诸天,远离食、色之欲,但还未脱离质碍之身。所谓色即有质碍之意。由于此界众生没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没有男女之别,生于此界之众生都由化生,依各自修习禅定之力而分为四层,分别是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
要想升到三界的色界,就要修习四禅定,一个人禅定境界的高低,决定了他将来升到色界天的层次的高低。
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
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
色界十八天的共同业因,是行上品十善且修禅入定。
《业报差别经》说,“修行有漏十善,与定相应”,能令众生生色界天。依所入禅定的深浅,有初二三四禅天之阶差。因以禅定伏欲界之欲,故虽有身体,而无男女之欲,无家庭,恒处于禅定中享受“禅悦”,可以想象,那是一个清净离欲的禅定、瑜伽修行者们各自坐禅的社会,自然是安静异常,超然世外,没有人间和欲天的各种纷扰,是瑜伽行者生活的理想化。
诸葛长青研究,色界分为四禅天十八天:
1、初禅诸天。初禅天中,又有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三重。梵众天又称梵身天,是色界初禅诸天中的第一层。居于此处诸天众,相传为大梵天所领,因此称梵众天。梵辅天又称富楼天,是色界初禅天中第二层。此天诸众生均为大梵天王之辅佐,当大梵天王出行时,此诸天必侍卫左右。
大梵天又称梵天、梵王等,是色界初禅天中的第三天。他是初禅三天之主,又是此娑婆世界之主。在佛教经典中,大梵天往往是佛法的护持者,经常为佛法而向佛陀请教。在古代印度,对于梵天的信仰很早就出现了在印度教中,梵天与湿婆、毗湿奴一起成为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佛教吸收了古代印度信仰中的这一神祇,将梵天作为佛教的护法神之一,并列于色界初禅天之中,作为初禅诸天之首。在初禅三天中,大梵天是主,梵辅天是大梵天的辅臣,而梵众天就如同大梵天之臣民。另外,在佛教有些经典,如《长阿含经》等中,将色界初禅分为四天,即梵众天、梵身天、梵辅天、大梵天。而佛教有些部派则仅分梵辅、梵众二天,以大梵天归于梵辅天中。
2、二禅诸天。二禅天中,也可分为三天。一少光天,指在二禅诸天之中,以此天光明最少,因此称少光。二无量光天,是说自少光而上,此天中诸众生光明渐增,其量无限,难以测定,所以称无量光。第三是极光净天,又作光音天。是说此天中诸众生光明遍照,较之以前更盛,而且此天众言语时,口出净光,以光明为语。
二禅诸天,远离初禅的寻、伺等心理活动,故内心明净,具有净、喜、乐、心一境性四特性,住于喜乐等情感之中,所以其境界称为“定生喜乐”。
3、三禅诸天。三禅天分为少净、无量净、遍净三重。所谓净,是说此三禅天中诸天已离喜乐之情,唯受自地之妙乐,所以称为“净”。其中少净天是三禅诸天中受自地之乐最少的,故称为“少净”。第二无量净天,指此天众所受之乐渐增,其净难以衡量,故称“无量净”。第三遍净是说此中诸天众所受之乐遍满,故称“遍净”。
三禅诸天,已离二禅所有的喜乐等情感,唯具行舍、正念、正知、受乐和专心一境等五种特性,其所获的境界称为“离喜妙乐”,并以正念正知,精进修行,以求得更高的境界。
4、四禅诸天。四禅天是色界诸天中第四重。其中可分为八层:一无云天,这是相对于以前诸天所居之处而说的。按佛教所说,色界三禅之前诸天虽为空居天,但其所所居之处如云层密合。自四禅以上诸天所居之处,则在此云层密合处之上,其云轻散如虚无,故将此四禅中第一层天称为“无云天”。二福生天,指生于此天之众生福力最为殊胜,故称福生天。三广果天,指色界诸天中以生于此天之众生果所最胜,所以称广果。四无烦天,此天中诸众生没有纷乱繁杂的各种烦恼。五无热天,意思是说生于此天诸众生已经完全降伏了诸烦恼热障,故称无热。六善现天,此天中诸众生修行之果德已现,故名善现。七善见天,此天中诸众生修行已到极细微之境界,其所见均极清澈。八色究竟天,已修行到达色界的最高境界,如超越此界,即到无色界。
四禅诸天,通过修行已经离开了三禅诸天还有的妙乐情感,一心忆念清净之修养功德,具有舍清净、念清净、不苦不乐受和心注一境等特性。四禅八天中,自第四无烦天起以上五天,已到达圣者的境地,为阿罗汉四果中的不还果(即不再进入轮回转生),因此称为五净居天,或五不还天。
四、什么是三界之“无色界”
诸葛长青:阿弥陀佛。三界的色界之上就是无色界,无色的众生不但没有情欲、色欲、食欲、淫欲等,而且连物质的身体也没有了。
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得到的是自由状态。在无色界中,因修行的深浅而分为四种差别,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
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
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要想升到三界的无色界,要修习四种空定,超越色界和无色界的修习是四禅八定。
此三界之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属迷界,系众生生死轮回之趣,故为圣者所厌弃。
此界四天,依所入定而区分,皆恒处禅定中,连固定的形体亦消失,寿命甚为绵永。说无色,也非完全没有物质身体,只不过其形质极为微细,如《俱舍论》卷二八所言:“由彼色微故名无色,如微黄物,亦名无黄。”据说此界众生只有佛才能看见。
第一空处,住“空无边处定”,定中唯见一无边虚空,寿二万大劫;
第二识处,住“识无边处定”,定中唯见心识无量无边,“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楞严经》卷九),寿长四万大劫;
第三无所有处,住“无所有处定”中,“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楞严经》卷九),唯见一无所有,寿长六万大劫;
第四非想非非想处,住“非想非非想定”,“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楞严经》卷九),没有任何观念,但还有分别无念无想的微细心存在(非非想),寿长八万大劫,为三界中的长寿冠军。非想非非想处为三界之顶颠,故名“有顶”。
无色界为三界之一,又称无色天。“色”是质碍的意思,无色就是没有质碍,即指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所得到的自由状态。是通过修习厌离物质的四无色定,或称四空处定而获得的天界果报。
无色界又名为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可分为四天,即为:(1)空无边处天;(2)识无边处天;(3)无所有处天;(4)非想非非想处天。这四种禅定境界能超离于一切物质现象(色法)的缠缚,依止于精神现象(五色法)而存有,此定从境得名,所以名为“无色定”。
在四空处天之中,一切现象都是无形无质,宛若虚空般的存在。在这四无色天的定境中,惟有存在于心念与心念之间的相互依止,所以这四种定心亦名为“定处”,并以所忆念观照的境界为依止之处。
无色界中,也因修行的深浅而分四种差别即无色界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非想非非想处天就是天之尽头处了。
诸葛长青,无色界分为四天:
1、空无边处天。为四无色处之最初阶段。初修无色定,必厌弃物质世界,一心思惟无边无际之空观,使心与无边之空相应,这就是所谓空无边处。
2、识无边处天。从厌弃外界物质世界之质碍,进一步修习内心心识,以心与心识作无边无际之观。此即为识无边处。
3、无所有处天。既否定外界物质之质碍,又否定内心心识,唯思内外一切无所有。以修此无所有观而得生天之果报,即无所有处。
4、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非有想非无想处。指此天之修行已到极静极妙之境界,以无各种粗想而称非想,又因其想未绝,尚有细想,所以为非非想。
要入于无色界天,必须修学对治物质现象(色法)的系缚,并除灭一切物质外境的感受与思维,借以除灭一切物质色法的修行,而达到依止于如虚空无色的纯粹精神境界,就是只依存在于念念相续,而没有任何相对的物质色法的现起思维的定心之中。
本文参考资料:三界网络资料、诸葛长青佛学研究资料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福生无量天尊。孔子。耶稣。穆罕默德。
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三界十方一切神仙。
古今中外一切圣贤。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持之以恒、有求必应。
诸葛长青祝福天下孝敬父母、行善积德的有缘者富贵吉祥!
祝福天下孝敬父母、行善积德的有缘者富贵吉祥、天官赐福、事业腾飞、财源广进!更多关于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素食、国学、放生、素食、施食等文章,请看诸葛长青的新浪博客专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