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
(采访稿,略有修改)
经济日报记者张伟:如何解读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一论断?
洪平凡: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似乎已经成为中国政策制定者与经济学界的共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可以从经济增长、宏观政策和经济结束三个方面解读。一是中国过去30多年的高增长已经结束,经济增速降至7%左右。二是政府在宏观政策方面以稳为主,不采取刺激政策,不增加信贷规模,而是靠深化改革释放增长动力,给企业松绑,减少审批程序,减税,使企业降低生产和运营成本。这个变化不是短期的变化或者调整,整个大方向上的转变。三是中国经济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如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对外贸易与内需之间的关系,而非周期性变化。
“新常态”首先是指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但“新态”能否最终成为“常态”,还需要时间证明。“常态”还有一个含义,就是稳定状态,经济增长忽高忽低地波动就不能视为常态。这种新的平衡状态起码持续十年以上才能称其为常态。中国经济目前在结构上存在许多问题,许多不确定因素,尚未解决。例如地方与企业债务上升快,企业债务占比偏高。当然,存在这种问题的国家并非中国一家,新兴经济体在过去三年其债务GDP占比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记者:如何适应新常态,使经济在新的速度下平衡持续地发展?
洪平凡:虽然人们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已经从概念上接受了,但是不能对经济形势过于乐观。能否将目前经济增长和结构维持在常态,也就是在中高增速背景下的平衡与协调发展,需要各级政府、行业与企业决策层的共同努力。中国经济对宏观政策依赖程度较高,对改革期待很多。
中国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但是中国经济进行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方向没问题,但是落实的速度和方式方法可能有阻力,有既得利益问题,国企在能源、金融、电信、矿产等行业的垄断,跨国公司对某些产品的垄断,都影响资源实现最优配置,阻碍创新与经济整体发展。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如何提高投资效率。过去投资率过高,消费偏低,需要调整,但是经济的长期增长是由投资决定的,不是由消费决定的。如果目前消费增长过快,必然牺牲未来的消费。投资应以市场导向,是内在生态的创新,需要宏观政策配合。企业选择投资方向,政府出台激励投资效率的政策。美国也有政策干预与和政策导向,比较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对企业投资退税。
近30年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所有国家实现长期增长均由投资决定,投资与增长正相关。美国经济增长并非消费带动,其增速低,主要原因是投资率低。
记者: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已经开始,如何适应来自外部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挑战?
洪平凡:2014年世界经济整体表现并不理想。 美国经济一、二季度GDP波动很大,日本经济失速,欧盟大国,要么是零增长,要么是负增长,新兴经济体巴西也陷入衰退。当前,大国关系错综复杂,地缘政治因素,是一个很大的变数,一直对全球经济有负面影响,是中国适应经济新常态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1980至2010年,国家间的冲突下降。主要是一些低收入小国发生内战,对全球经济影响不大。但是,2011年阿拉伯之春后,发生内战和动乱的国家不再是低收入国家,而是中等收入国家,经济规模较大的国家,如利比亚、埃及,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大。目前的乌克兰危机,国际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IL)在伊拉克卷土重来,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是长期性的区域性问题,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能忽略。对中国经济发展而言,目前国际环境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比过去20多年要高,中国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受外部形势影响更大。中国对进口能源依赖度也在增加。
另外,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不仅需要中国人要改变观念,外国企业和投资者也需要重新思考,调整心态。但是其他国家的政策决策者、企业或者投资者仍然认为中国经济还会回到过去的高速增长轨道,对中国经济的“期望值”很高。如何改变他们的观念?一是让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事实改变他们的观念。另外,充分利用这些国际平台,如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传递释放信息,调整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期望值。
中国在宏观政策上需要综合考虑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经济结构与经济周期,既要保持政策连续性,又要考虑决策灵活度;不过分强调刺激需求,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完全靠刺激供给。在经济结构上进行调整的同时,不能失速太多。宏观政策保持灵活性,中国不是孤立的,与外部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外部形势变化时,还是要准备好必要针对需求调整政策。
New Normalfor the Chinese economy?
Pingfan Hong
(Interview by China Economic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