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真的出现了本质变化吗?


 国企改革真的出现了本质变化吗?

------一位当年的外国专家自费来武汉旅游时顺便参观自己当年工作过企业的疑惑!

汪华斌

昨天遇到一位朋友,他说他接待了当年的一位在武汉工作过的外国专家;这位外国专家虽然名义上是来武汉旅游,实际却是想到自己当年的国企去看看。虽然回国去了二十多年,但依然还是对当年工作过的国企有感情;由于从报纸上知道改革使中国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萌发了亲自来看看的想法;于是以到中国旅游的名义来到了武汉。然而亲自去看了以后才知道,现在这里没有一个熟人了;虽然自动化程度提高了不少,但工艺与流程竟然还是当年的没有变化;只是办公大楼与操作间变漂亮了。此外就是其管理体制与过程也没有本质改变,只是挂了个董事会的牌子。正因为如此,这当年的外国专家连饭也没有在企业吃;而是心情沮丧地到酒店吃。他说本来想象中国的国企改革应该有巨大的变化,可实际却难看出有什么本质的变化;因为连他们国内的产品都更新换代了,而我们却还是原来的工艺与流程生产原来的产品。再加上现在的人情味没有当年浓,所以睹物思情的外国专家自然很伤感;因为他是从专业角度看我们的国企还真的没有什么变化。

别说外国专家学者看不出国企改革的变化,连我们自己都看不出来;因为我们没有从全民所有制上进行股东确认,所以现在依然还是管理者就是全民的股东代表;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现在改革后的国企依然还是总经理兼董事长;而且还是由政府任免。所不同的只是政府将原来的用工权下放了,所以现在的总经理拥有至高无上的用人权力。当然我们也对国企进行了身份改革,那就是将与领导有矛盾的人全部下岗了;然后再以临时工的身份招收农民工进来作为操作人员。正因为如此,今天的国企人员是千奇百怪的身份;有高管这样政府任免并享受行政等级的官,也有由高管任免的合同工与临时工;还有当年国企留下来的正式工。也就是说今天在同一岗位上的人,会因为身份差异而出现大相径庭的收入水平;这就是今天国企通过改革后最明显变化。当然如果外国专家见到我们今天的国企高管收入,那他肯定感叹真的是天翻地覆;因为当年没有一个高管的收入能比外国专家高,而今天却是不可能会有外国专家的收入能比我们现在的高管高;这大概是唯一看不见的巨变。

这位朋友问我,说外国专家到日本参观那是三年一大变;即任何企业没有三年不变的流程,所以三年都会有本质的改变;这也是日本产品能长期在世界立于不败的原因。这位外国专家说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干什么去了,为何企业技术没有本质改变。我说我们的国企高管们忙呀,他们既要忙拜访上级领导并与上级领导保持一致;同时还要大张旗鼓地对外投资。再加上公款吃喝玩乐与旅游,我们的国企能有什么领导能静下心来搞技术创新。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国企高管是全世界考察;然后将带回来的资料在企业内部随心所欲地嫁接。有没有成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改变又是他们的技术成果;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后成果数量世界最多,但能转化为生产力的还真的不多;更重要的是有的成果还是危害社会与人民生命健康的源泉,如我们社会的三鹿奶粉不就是国家科技成果吗?

正因为改革没有造就国企技术出现本质的变化,所以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也没有真正市场化;现在是成功了的经营效果由高管分享,而失败了的经营成本由全民埋单;这也是我们社会任何国企全部是固定资产以几何形式上升,而企业利润却又是以几何形式下降的原因;所以现在国企的固定资产产出率是越来越小。如果再加上投资的失败,估计实际产出率还低;因为我们现在很多国企是用投资来增加收入,从而真正掩饰了企业的亏本。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国企很少能用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绝大部分是垄断国内市场,这大概是我们中国特色的国有经济效益的原因。

按照当年改革方案,国有企业的本质是企业;而企业的本质就应该是通过经营管理来提高市场化的竞争力。然而可惜的是我们的国企改革从来没有直面这个问题,反而是通过砸老百姓铁饭碗的形式来进行改革。由于没有砸高管的铁饭碗,所以砸老百姓铁饭碗的改革最后变成了中国特色的排斥异己行为;从而使大批真才实学的人离开了国企,这大概就是国企改革这二十多年却无人问津真正技术的原因。虽然说高管们都是最高职称的技术权威,即使真有真才实学也无暇顾及技术呀;因为我们的国企高管事实上是双重身份的人。他们作为企业高管是为了获得高薪,而作为具有行政级别的高级官员是可以无障碍地进入政府部门。这种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无障碍的‘旋转门’,能国有企业高管有时间与精力来创新企业的技术吗?这也是我们的改革开放实际引进很多新名词,但企业的转型升级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因为你老百姓有真才实学被排斥走了,而高管却是凭空捏造指示的人;所以我们的国企如果真的有世界性的竞争力那才真的是奇迹。

有人说国有企业应加强市场化与去行政化,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却不知道国有产权的问题才是最主要的动力问题。国企本来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的财产,现在却将产权赋予经营者;这本来就是管理学上的错位。把股权问题解决了,职业经理人自然就能走向市场;而走向市场的核心问题是竞争力,难道职业经理人不知道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途径就是培植竞争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