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这是真理,大到人类、国家和地区,小到单位、家庭和每个自然人,无不期望发展、进步,但具体到国家的发展、事业的上升、个人的进步,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发展观,尤其是我们中国大陆,一时凸显出这方面的工作重要,一时强调哪个方面的工作重要,新精神、新举措、新方法层出不穷。
其实,不管是人类、国家和地区,单位、家庭和个人的进步与发展,都有一个管总的东西存在,这个管总的东西一般都是长期不变的。例如:中国大陆改革开放35年,经济发展靠的是什么?任何人都知道,是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的。而具体工作就是对限制和有碍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都要改,改革35年就是盯着哪些限制和有碍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改(也有走弯路的现象),开放是借外力发展自己,借的外力是什么?就是先进的生产力。
可是,近10多年来,我们对国际经济发展难题“中等收入陷阱”视而不见,把发展的动力源搞错了,认为发展就是GDP,对地区或基层领导人的考核标准出现“唯GDP论“,“唯GDP论“在许多人眼里演化为:只要能 让GDP增长,什么事情都要是可以干的。在选人用人上“唯GDP论“取代了对领导人才的人品论,取代了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论,取代了正能量的人才论,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当前经济社会这样或那样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回归正道,还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所以新一届党和国家领人,重新重视简政放权,大力发展大众化的职业教育,试图用“人才红利”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反腐,实际上是防止掉入政治陷阱,台湾己经掉入了民主陷阱,香港也出现了民主陷阱的苗头。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是:“贪腐掩盖下的生产力转型升级不足”。中国所有社会问题的最高集中点是贪腐问题,解决贪腐问题就要解决用人选择人问题,解决了这两个政治层面的问题之后,发展业务层面的问题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解放生产力。施放出生产力潜力,改革开放35年,大量的是这种发展生产力途径,长期持续发展,仅仅是解放生产力还远远不够,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创造出新的生产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都是在新的生产力被创造出来推动的。
人类生产力提高,开始是从树上到地上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提高生产力;后来发现了火的功能,通过提升人的体力发展了生产力。再后来,就是农业生产技术和养殖业发明,整体推进了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农业文明时期。中国的四大发明和中医药是农业文明时期创造的新生产力。再后来,是英国把人类带进了工业文明时期,是美国把人类带入电器文明,近几年又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欧洲和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很大程度上都是搭便车进入工业社会的,我们的开放,也是为了搭便车,出发点不是创造。
所以,中国的发展,核心再不是解放生产力了(但不会放弃),而是创造生产力。要创造生产力,“研发“必须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所谓主旋律,就是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到单位,从企业到家庭,从集体到个人,都要研究自己的事业和工作的缺限、不足是什么?要怎样改进?其核心就是要发明新办法、找到发展的新途径、解决一切困难和问题。
“研发“的核心内容就是科学研究,开发新产品、新领域。科学研究既指自然科学,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主要是发明、发现、创造新的生产力,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简化、明确、规范生产力,二者的合力才能推动社会进步,仅仅是自然科学研究单方面独进,必然是事倍功半,如果能两类科学研究齐头并进,就会是事半功倍。自然科学研究使国家硬实力增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使国家软实力增强,二者不可偏废。
教育、科学研究和企业研发,是创造新的生产力源泉,国家对这三类事业的发展,要尽一切可能加大投入,尤其是研发投入的商业化是关键。13亿中国人要时时刻刻紧紧盯住这三大行业,解决一切阻碍这三大行业发展进步的问题与矛盾,解放科学研究生产力,解放人才培养的生产力,解放新技术、新方法应用的生产力。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既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又可持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象中国这样的大国,仅靠搭便车,仿效别人是发展不起来的,走研发之路,中国人均GDP 达到两万,甚至至4-5万美元以上,唯一只有走这一条路才能成为可能。
因此,本文提出“发展就是研发“的道理就在这里。
2014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