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关爱,预防自杀”
什么时候纳入社会公共服务?
---为9月10日世界预防自杀日而作
徐景安
2014年9月7日
自杀人数超过灾害死亡
8月3日云南省昭通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从政府到社会到民众紧急援救,救人治伤,前线与后方迅速组成救助队伍。我国对自然灾害援救的迅速与效率赢得国际社会的赞誉。
但是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全社会对自杀事件表现的冷漠。我国每年自杀死亡28.7万人,大大高于交通事故死亡10万人、工伤事故死亡13万多人、各类刑事案件死亡7万人,更高于自然灾害死亡的人数。
一人自杀将对周围6个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自杀者有可能引起报复杀人案,更是对社会安定带来严重的威胁。2010年3月23日至4月30日不到40天连续发生5起针对学生、幼儿的凶杀惨案,造成共计10死63伤,引起全社会震惊。政府采取的对策是组织警力到校园巡逻值守。当时,我曾写文质疑,“把学校武装成堡垒,孩子在路上怎么办?孩子在其他公共场所怎么办?国家是不是给每个孩子配警察日夜守护?2009年中国各类在校学生2.5亿,我国需要配备多少警察?”本文写作期间,又发生湖北十堰校园凶杀案,造成3名学生死亡,6名学生和1名老师受伤。犯罪嫌疑人是一名学生的家长,作案动机是其女儿暑期作业没有完成,学校不让其报名。于是以给孩子报名为由进入学校后作案,行凶后跳楼身亡。这让警察怎么防备?
2005年起全国连续发生9起“公交车纵火案”,其中2013年6月7日的厦门公交车纵火案最为惨烈,造成81人伤亡。6月12日我以《当草民失去理性,有谁理性地关注》为题,指出:“预计当地政府采取一些善后措施也就了事,一切照旧,又能如何?等下一次类似事件发生,舆论又热议一下,之后依然照旧,还能怎样?付出这么多生命代价,就不能换回社会治理的一点思考与进步?”
果然,今年7月以来,杭州、广州连续发生两起公交车纵火案,造成多人死亡的严重后果。作为对策深圳市首批5000名安全员在公交车内上岗。我非常不明白,采取这种措施有什么效果?作案者可选择肇事的地方很多,防得过来吗?我们的理治水平、治理能力,不能只是头痛医头、守株待兔,总该有所提高吧!
纵观自杀报复社会者,除恐怖分子以外,大体上是两类人,由于生活不如意,或者受到不公正待遇,产生厌世和愤恨,于是采取报复社会的极端手段,引起社会关注,表明他们的最后存在。
厦门公交车纵火犯陈水总,是由于户口迁移过程时派出所把他的年龄填写错误,致使他的社保不予办理,找公安改错又到处踢皮球。用他的话说就是“当官张一下嘴,草民跑断腿”。他的愤怒、怨恨、委曲,能向谁说、又有谁听?跑了22次公安局过程中他的情绪极度恶化了,当超过临界点时就爆发了,于是选择对社会伤害最大的办法来报复。公交车纵火直接造成47人死亡,其中8名考生的生命也被无辜剝夺。32年前的1981年6月24日,也是厦门的公交车曾发生124人伤亡的更大惨剧。
面对这种状况,政府的对策就是安排警力,媒体告知怎么逃生,似乎没有更好的办法。而我认为,这是社会认知的误区所致。
重物质而轻精神
我们是以物为中心的社会,重物质而轻精神,对待生命也是如此。由于物引起的死亡,比如饿死、烧死、撞死、炸死、压死,那很重视,地震、火灾、矿难、事故一旦发生,政府调查、媒体报道、社会救助、民众关注。可是由于精神痛苦、情感困惑发生的自杀,尽管人数大大超过前面的死亡者,全社会却没有什么反应。最多媒体报道一下某时某地某人自杀身亡,以至还发生围观跳楼、催促自杀等事件。社会可能认为,由于物引起的死亡,都是外部造成的,社会有责任救助。而自杀,是他自己的选择,与社会无关。所以政府、社会都无责任。其实,自杀者对社会造成的威胁危害更大。全国每年28.7万人自杀,如果有0.1%,即287人产生报复杀人的念头,这个社会还能安定吗?
精神上的痛苦更应重视与关注。一是普遍性。物质上需要救助的只是穷人,而精神上需要关爱的不仅是穷困潦倒者、打工失业者,也可能是腰缠万贯者、老板企业家;不仅是妇女、儿童、学生,也包括男人、成人、教师。二是严重性。精神上的痛苦、困惑得不到排解,就会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表现为自杀和犯罪。三是荫蔽性。物质上的贫困容易被察觉,没有吃的可以乞讨,还有救助站,而精神上的痛苦、困惑者不容易引起重视,一旦爆发往往会使人措手不及。
探索与困惑
在这种背景下,我创办了深圳市市民情感护理中心,2009年4月28日开通情感热线,截止2014年8月31日,免费接听了22570个电话,接待来访面询1400人次,成功处理高危事件 30起,其中企图自杀案14起,报复家人案9起,报复社会案7起。
中心规定接到欲自杀他杀者电话,立即启动应急程序,劝说求助者来中心面询,全面了解对方的境遇、情绪、动机,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劝导,并做到事中跟踪、事后回访,直到问题解决,写出结案报告。
自杀、他杀倾向的人来中心,并不寄希望于我们能解决他的实际问题,甚至也不想改变他的初衷,他只是想倾诉一下他的愤怒与怨根,让他活不下去的,不是他遇到的那个问题,而是无处发泄的情绪和不能容忍的内心。只要我们耐心、同情地倾听,关注、理解他的处境,肯定、支持他的合理成分,在这种情况下,再帮助他理性的分析,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让他放弃原来的极端想法。一个企图杀两个洋人报复社会者,经我们的劝导,他痛苦流涕地说:“我并不是坏人,我从来没想过要杀人,但我实在找不到地方排泄我心中的恨,我只是想报复社会的冷漠。”
中心的工作受到市民的赞誉和社会的肯定。一位姓
中心成为2011年深圳公益创新十佳项目, 2012年获中国社会创新奖入围奖,2012年为广东社会观察项目,2013年评为广东社会创新实验基地。
实践证明,中心对稳定社会、化解矛盾、思想引导、培育心态具有积极作用,是保障精神健康、促进精神文明的好形式。
中心对市民的服务是免费的,靠政府和社会支持。2009年市民政局拨付开办费24万,2010年福彩公益金支持50万、市民政局项目款43.2万。此后获社会捐助360万。今年筹资没着落,明年将断粮关门。
社会认知滞后
2013年深圳人均GDP22113美元,为我国大城市之首。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规模达到2000多亿,除了用于康宁医院的基建支出与运行费用外,没有将市民的精神健康纳入预算。叫了多年的政府购买服务,扶助社会组织,只听楼梯响,没见人下来。深圳有一笔福彩公益金,2010至2011年曾用来资助社会组织,本中心曾得到50万的资助。可是在深圳号召大力发展社会组织之后却冻结使用至今。目前正在制定《福彩公益金使用管理办法》,使用的范围限定于扶老、助残、济孤、救困,停留在物质救助的范围内,将精神抚慰、情感关爱、心理疏导排除在外。
作为社会组织的基金会也缺乏关注。据对非公募基金会的统计,教育1054家、扶贫193家、文化167家、医疗161家、环境55家、体育20家。由于精神关爱没有纳入基金会的资助范围,中心筹资十分困难。
从根本上来说,这取决于对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反思、感悟和调整。我们的目标与理念应该是,不仅要关心人的物质,也要关心人的精神;不仅要发展经济,也要社会安宁;不仅要生活富裕,更要精神愉悦。一个自杀严重、精神不宁的社会,不应该是我们的选择。
把保障民众的精神健康作为社会发展目标,把降低精神障碍率与自杀率纳入政府规划,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起预防自杀、情感关爱的体系,一定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社会治理的缺陷
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一个严重缺陷是,民众由于社会不公、工作压力、人际矛盾产生的怨恨、愤怒、委曲、厌世、抑郁而没有渠道倾诉、排解、抚慰。我国有利益调节系统,但不是所有的利益诉求都能滿足,有的诉求不合理不能解决,有的诉求合理而由于制度不合理或官僚作风没能解决。这就需要情感疏导和情绪排解。
我国的信访系统应该引入情感疏导功能。我们专门考察过信访部门,按国务院信访条例规定:信访工作主要是受理、交办、转送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而信访人大多数是经过各种努力、诉求不能满足跑来的,他们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带着急迫、期待、冤屈、无助、愤怒的各种负面情绪,其中还有一部人存在人格障碍、心理疾病。在这种情况下,信访工作釆取“门诊挂号”法,要信访人转找有权处理的部门,往往不能为信访人理解与接受。于是有的破口大骂,有的就地打滚,有的甚至发生暴力倾向。为此,我写了“情感护理进信访”的报告,有关领导批示:“用情感护理的方法介入信访问题的处理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实践。”。可惜,没有实施。各地政府都设立了12345市民热线,主要是解决民生问题,可考虑加设一条情感分线,可以起情感的抚慰与疏导作用。更重要的是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扶助社会组织提供咨询服务,并引导公益基金向精神关爱倾斜。
有政策需落实
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广东省《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建立健全事故灾难、 突发事件心理干预机制和公众情绪评估预警机制。做好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实施公民心理健康工程加强心理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引导社会成员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广东省社会建设规划纲要(2012-2020年)》提出:“依托社会组织建立市民情感护理中心,通过热线电话约谈、事中跟踪、事后回访等方式解决情绪危机问题,通过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等实践宣扬‘情感护理’理念。建立和完善社会安抚机制,培育和发展专业社会安抚服务机构。 ”
2011年8月30日《深圳经济特区心理卫生条例》第五条规定:“心理卫生工作应当作为特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市、区政府应当加强对心理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确立心理卫生工作经费保障制度。”
中央文件、省的规划、市的条例都把精神健康列为政府的公共服务,全部问题在于没有落实到哪个部门主管与负责?我们把精神健康解读为心理卫生,而心理卫生,只能划给卫生部门管,医疗机构的管理已让卫生部门焦头烂额,哪有精力管心理卫生?最后归到康宁医院,而康宁医院治疗精神病人都忙不过来,怎么有精力管心理卫生?最终,心理卫生没有一个部门真正负责。
那么,精神健康应该由哪个部门管呢?按现有的党政部门,由市精神文明办主管是最合适的。精神文明应该包括精神健康,精神健康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精神不健康,谈何精神文明?建议由市文明办牵头,建立精神健康指导委员会,由发改、财政、卫生、公安、民政、教育、宣传、关爱办、工青妇、残联等参加。由市文明办归总,提出精神健康预算,纳入市财政。
总之,深圳作为最富有的城市,应该有条件关心市民的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