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当世界第一有何更深层原因?
在战天斗地的毛时代,赶英超美曾是中国梦寐以求的一个目标。在经历大跃进的挫折和十年文革的内耗之后,毛晚年的雄心虽然不减当年,但欲在他的有生之年实现这一目标,实际上已变得越发遥遥无期了。
在毛逝去后,他晚年的路线被邓小平修正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轨道上来,并依凭中国的改革开放又重新发动了新一轮的赶英超美。中国为何前赴后继地执着于赶英超美?其意识形态上的主要考量是想在东西方的文明赛局中以此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吸引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借鉴中国经验,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红色革命的力量中心。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一路跨越发展、猛力追赶。截至2014年底,中国的GDP直趋世界第一的高位。
然而,就在中国只需临门一脚便可踹倒美国保持一个半世纪的世界第一地位的关头,一些外媒却出乎意料地发现中国忽而变得谦虚起来,并愿意继续在美国领导的世界面前甘居第二。
1月26日俄罗斯“卫星”新闻通讯社网站发表了一篇《中国为何甘拜下风?》的文章。透过这篇文章,可以从中管窥出一些中国不愿当世界第一的背后考量。
早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就已推演出中国的GDP实际上已超出美国少许,而理应排在世界第一的位置。
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的GDP达17.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的17.4万亿美元。
然而,这一数据并没有让中国因自己被冠上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头衔而欢呼跳跃,反倒是更加谨慎地对待这种历史性的超越。至少目前中国还不想过早地带上这个世界第一的帽子。
中国为什么还要继续在美国面前甘做世界的第二呢?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有六:
一是中国若被冠上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头衔,很可能使中国失去发展中大国的老身份,而由此获得的发达国家新身份将使中国失去许多早已习惯的贸易优惠。比如,发展中国家在国家贸易中享用的各种优惠关税税率。
二是中国的民众未必认可这种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中国的民众也许会更多从自身实际的物质生活水平而怀疑这种地位的真实性。他们早已习惯这种国家光鲜的经济数据与百姓实际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怎么线性相关的现实了。国家突飞猛进式的经济数据与民众乌龟爬行式的生活水平,几近乎一种没有多少交集的渐近线。
三是中国若贸然戴上这种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头衔,也必然会给自己带来更多改善民生的压力。民众很可能会更多拿这个世界第一的头衔,而索要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而一旦受挫,则可能把怨气发泄到政府的不作为上。
四是作为世界经济巨人,中国的新身份也应对世界经济发展承担一定的非正式的领导责任,而这样的领导责任很可能给中国招惹来更多的援助负担和负面形象。比如,中国若接受这一新身份,就应当慷慨地援助落后国家,并随时做好倾听危机爆发时世界对自己百般指责的准备,就像今天批评美国的外经政策和货币政策那样。对目前本就问题重重的中国而言,若在因为自己的新身份、新责任,而把自己置于世界批评舆论的漩涡之中,那就更难以重负了。
五是中国领导人有自知之明,也还不想过早锋芒毕露地挑战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而是愿意继续尊重美国制定的世界规则。中国之所以这样做,也是由中美两国目前的综合国力决定的。
在与美国亚太重返战略的周旋中,中国想以自己的新丝路战略以及更多区域性贸易规则的制定来抗衡美国主导的TTP体系。对中国正想给世界上增速最快的亚太地区确立规则的企图,奥巴马在2015年的国情咨文中警告道,主导规则的应是美国而不是中国。奥巴马想通过主导TTP体系的贸易规则,而进一步助力美国的经济复苏和商品出口。
对美国继续主导世界交往的游戏规则,中国的基本定位是尊重与接受,并通过中美之间的高层对话而传递给美方。
2014年12月17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与美国商务部长普利茨克、美国贸易代表罗曼在芝加哥“美国—中国:对于全球经济领导力的共同愿景”会议上表示,中美是全球经济的伙伴,但引领世界的技术和规则仍由美国主导,中国没有想法、也没有能力挑战美国地位。中国愿意加入美国主导的体系和规则,也尊重这个规则,希望发挥建设性作用。
汪洋的这个表态给中美共管世界诠释了一个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方位,从中也能看出中国在美国面前的继续低调。
六是美联储正在通过自己的货币战、贸易战而让美元、外资回流本土,以冲击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据彭博社1月26日报道,随着人民币升值趋势摇摇欲坠,中国央行正在加速抛售外汇维稳人民币,以遏制危及经济增长的资金外流和外资撤离,就像现在的俄罗斯卢布所遭受的境遇那样。若中国不知进退地死要这个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面子,美国极可能调转更多围猎卢布的火力来进一步恶化中国经济的新常态,让中国的经济因为资本撤离而加速崩溃起来。
面对上面种种拂逆美国世界第一脸面所可能招惹来的风险,不要这个购买力平价助推上去的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头衔,也许还是明智的。
2015年1月26日初稿于论道书斋 胡显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