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国藩
曾国藩的父亲年近50岁时才成为秀才,自知能力有限,于是一心一意栽培自己的长子曾国藩科考。
1835年,24岁的曾国藩京城会试未中,1836年继续考,继续落第,于是返回长沙,两年后1838年再次参加会试,终于考中。和他同一年考中的进士中,有一个人叫李文安,李鸿章的父亲。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853年1月,曾国藩接到帮办湖南团练旨,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以湖南同乡为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并整合湖南各地武装,称湘军。
1854年率师出征,不久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击败,投水自尽,被部下所救。
1864年7月,湘军攻破南京,对无辜平民展开屠杀与抢掠,「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三日夜火光不息」,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最多有100万人,可屠城之后10多年,南京只剩不到50万人。因此,曾国藩与其弟曾国荃被南京百姓唤作「曾剃头」「曾屠户」。
其在家书中自称,「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为悔」。
1865年,曾国藩受命剿捻,因捻军突破包围防线,被撤钦差大臣,李鸿章继任。1870年,奉命处理「天津教案」,引发民众不满,不少人骂其卖国贼,举国舆论哗然。
自剿捻以来,其屡受清廷指责,成为晚年一大心病,1872年病逝。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蒋中正和毛泽东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即使在晚年,毛泽东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中正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曾国藩官至武英殿大学士、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封一等毅勇侯,谥文正。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典范。
二、李鸿章
1838年,李文安经多年苦读终于考取进士,不早不晚,正好与曾国藩同年。
他早早的就看中了曾国藩,1843年,让20岁的儿子李鸿章来京,直接住进曾国藩家里,受其补习教导,准备科考。
1844年,李鸿章第一次科考落榜,1847年,24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
1858年冬,李鸿章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负责起草文书。其生活没有规律,晚睡懒起,曾国藩教训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说完拂袖而去,李鸿章「为之悚然」。
1860年,李鸿章回合肥一带招兵练兵,1862年,编成淮勇五营。
曾国藩以上海是「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以中立国名义通过太平天国控制的南京长江江面抵达上海,李鸿章于是自成一军,是为淮军。
1864年,李鸿章率淮军与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接着李鸿章参与平定了捻军叛乱,因功加封为协办大学士。
曾国藩「天津教案」因倒台后,1870年李鸿章接替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1900年八国联军进图北京之际,李鸿章与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协议「东南互保」,甚至与革命党人接触,秘密商议倘若北京失守而光绪帝、慈禧太后遭遇不测,将由李鸿章出任总统支撑局面。
美国总统格兰特称李鸿章为当时世界上四大伟人之首,与当时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德国宰相俾斯麦齐名。
1901年李鸿章签订《辛丑和约》,心力交瘁,签约不久便即去世。据传李鸿章重病弥留之际,俄国公使尚自迫其在不利于清廷利益的条款之上签字,景况堪怜。
去世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哭失声」,慈禧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原籍和立功之省,建祠十处,赐北京建祠。北京之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人官员北京建祠者,仅此一人。
因签订多个不平等条约,李鸿章一生背负「卖国贼」骂名。文革时期,李鸿章的坟被刨,其穿着黄马褂的遗体本是保存完好,结果被群众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直到尸骨散尽。
三、左宗棠
1832年,20岁的左宗棠纳银钱为监生,后成为举人,此后参加会试,三次不中,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当时清朝政治腐败,经济凋敝。他目睹时艰,在其居室为联自励:「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1837年,两江总督陶澍回乡省亲,他书写了一副对联,陶澍看后视为奇才。后左宗棠入陶澍幕府,并与陶澍结为亲家。
1862年,50岁的左宗棠由曾国藩举荐升任浙江巡抚,与太平军作战,克金华、绍兴等地,升任闽浙总督。1864年,克杭州,并受封一等恪靖伯。后参与平定捻军。
1864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和同治陕甘回乱波及新疆,新疆各地豪强趁机而起,出现了割据纷争,各自为王的混乱局面。
1875年,朝廷上争议出兵收复新疆,引起「海防」与「塞防」之争。
李鸿章等力主海防,以日本为主要假想敌,主张放弃塞防。左宗棠则是塞防派,并力表异议,指出如果丢失新疆,则这块土地不是被西方的英国势力,就是被北方的沙俄鲸吞,中国随即失去西北边防的关卡要塞和重镇,使西北边防无以屏障。从全局来看,不战而丢新疆,对内必将严重有损国威,丧失民心;对外也必将助长列强的侵略气焰,不利于海防。
当时的军机大臣文祥被左宗棠所说服,全力支持。于是光绪皇帝和慈禧下诏授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全权节制三军,择机出塞平叛新疆。
1877年,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就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事毕,左宗棠上表申奏朝廷,诏封二等侯爵。新疆各地也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
左宗棠在镇压陕甘回乱时,带领湘军为了给被回民屠杀的汉族报仇,而对回民进行了报复性屠杀,在诱降后,对放下武器的回民集体屠杀,甚至在西宁,左宗棠曾下达过见回格杀无论的命令,所以左宗棠在回族人中评价极差,称之「左屠夫」。
然而左宗棠却还没有多隆阿在陕西对回民的大规模屠杀凶狠,如果多隆阿不死,不仅陕西,连甘肃的平庆泾固地区,回民都会完全绝迹。当时陕西汉族士绅的仇回情绪,是十分明显的,甚至对左宗棠的政策不满,对于左宗棠不能实行多隆阿那样的屠杀感到失望。
左宗棠因湘、淮派系之争,以及对陆防海防政策之歧见,与长久相识的李鸿章素来不睦,甚至势同水火。
1885年正月,左宗棠督办中法战争,以一千多人死亡的代价击退法军,夺取谅山。此事导致法国内阁垮台,法国引为奇耻大辱,向越南法军拨款五千万法郎,表示绝不屈服。中国方面精疲力尽,攻守两难,进退失据。
于是中法新约签订,否定了中国对越南的宗主权,改由法国全权管理越南。左宗棠对李鸿章签订条约完全不能理解,对当时主和的李鸿章作出以下批评:「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1885年七月,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从此,左宗棠系湘军人马不振,李鸿章的淮军自此在清廷的派系斗争中压倒湘军,控制了军事大权,一直到北洋军,都是清廷的主要军事力量。
四、张之洞
1852年,16岁的张之洞考中顺天府解元,1863年,27岁的张之洞考中探花。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是洋务派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注重教育和治安,主导了中国近代的警察制度,
1893年,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的前身。
1902年强调办学首重师范,并委任缪荃孙负责筹建,为近代南京大学之开端。
慈禧临终时张之洞受顾命,后来曾力劝摄政王载沣不杀袁世凯。
张之洞是慈禧扶植起来以抗衡湘军和淮军势力的重要人物,试图以最小代价的改良实现中国向近代国家的蜕变。
他对西方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有一定深度的认识,但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激进改良派持有不同的主张,对革命党人采取镇压态度。
而另一方面,他又是继曾国藩、李鸿章后,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因此在清亡后被遗老们视为清朝灭亡的「祸首」。
张之洞为官十分清廉,家有薄田若干,死后不增一亩,但创设工厂的巨大资金采取「中饱」、「私规」的方法进行募集,又得罪了当地富商。另外,所到之处,建设很多,人称「财屠」,与袁世凯(喜好打仗,人称「人屠」)、岑春煊(喜好弹劾官吏,人称「官屠」)并称「清末三屠」。
另外,张之洞的作息与常人不同,每天晚上十时起床办公,第二天下午二时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