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略随笔——新型城镇化之我见


   波澜壮阔的2014年正在淡去。我们从反腐的热点,改革的难点,经济的痛点,都看到新领导阶层破釜沉舟的决心和意志。中国经济的表现,喜大于忧。

   宏图铸就,理想丰满。现实的骨干,却需要我们实实在在静下心来,反思,反思,再反思。

   从2014年城市发展进程中房地产投资萎缩,赋税降低,我们正看到一个潜伏的危机。在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的大思维下,我们的城市建设所构建的产业链,无疑需要重构。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要义。可是,房地产总供给萎缩,对应着的钢铁制造这只超级航母群,并未见到有实质性的重组并购发生。产能淘汰,在2014年又成了口号。面对即将起航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那些大大小小的钢厂,无疑是充满了期待和幻想的。他们正在等待一次新生。

   然而,新型城镇化,要走好,谈何容易。围绕县域经济构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周期。这个长周期中,需要整合的资源实在太多。要成功的难度之大,超出想象。这不仅关乎权力结构,人才结构,资本结构,地权结构,社会结构,都需要重构。

   我们在2014年战战兢兢地涉猎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看到企业与政府的博弈中,企业始终处于天然劣势。以笔者的切身感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败,关键点不在市场,在政府。政府与失地农民的矛盾日益尖锐,历史的欠账难以还清,这大大制约了城镇建设的推进。政府官员们在平衡农民与企业的利益中,始终是以自身的乌纱帽为核心利益平衡点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和感受。

   于此,笔者以为,当我们度过口号阶段,要拿出点实际行动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些地方政府要员们不顾及社会成本制约所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可能最后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招商引资出政绩,政绩出来后,结果一定是经济账。企业算不够经济账,企业的积极性大为降低,风险控制下,最后一定会将社会矛盾,甩给政府。

   观念革新,势在必行。地方政府的要员们,观念革新,周期太长。这,或许是改革反腐要持续深化巩固的机理吧。企业还有时间等。政府呢?拿什么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