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记中国战略动作分解


       李锦记的中国战略,从李锦记的给外界传递的信息,好象是“先取广东再取四川”,但是李锦记走的路却是另外一条,即通过与全国八大菜系,和各地的名厨一道,来改造中国传统菜系,从而在餐饮业取得市场地位,进而影响到中国家庭的消费。

要在做到中国市场的第一名,自然不能偏安于沿海一带。最初,李锦记通过香港“西部考察团”考察西部时,就投石问路,开发出“清真酱料”,已经成功打入了维族、回族聚居的西部市场。当时的李锦记的掌门人李文达表示,“李锦记已有近百个品种,可以满足国内各地口味的需要,我们还将开发出更多的品种。当然,也不排除兼并或与国内企业合资的可能。”

2002年8月,李锦记声势浩大高调入川考察,准备投资1个亿建立四川生产基地,四川曾经是李锦记香港的死敌淘大的重要市场,李锦记先后派员多次考查江油清香园酱油、德阳黄豆酱油等四家川内酱油企业,想选择其中一家做为合作伙伴,合作方式可以灵活。

李锦记的产品多为高档酱料,酱油并非主力产品,而以当时的市场环境,川内使用酱油总量并不多,而且多为中低档酱油,川内最有潜力的调味料应该还是鸡精、味精以及复合调味料,回望李锦记几年来的发展,它其实早已发现鸡精的市场机会,但是,和海天一样,他没有做出“早”和“准”的判断,这个迅猛增长的品类机会没有抓住,结果再也难抓住了。

对于人口多,资源多的中国西部,始终是李锦记的一个梦,也许,李锦记是出于对投资安全的考虑,才没有那么急地做出决定。在港商西部考察团,面对西部九省区负责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时任李锦记主席的李文达老先生坦言,现在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有很多还很大胆,但关键是要落实,如果口头上说说,而最后落不到实处,就没有什么意思。这就需要健全法制,让人放心。《人民日报》当年12月份说,“计划在一年内连锁收购西部酱油企业,目前收购对象已经圈定”。但是时至今日,仍没有消息表明李锦记已经定下了收购目标,李锦记进军西部市场,是说明他们准备吹响向中低档调味品全面进军的号角吗?李锦记给业内留下迷团。李锦记在行业内没有收购其它企业的习惯,而在内地,收购国有资产,是要背很大的包袱的,包括不良资产和数量庞大的退休人员,就像亨氏当年收购番禺美味源一样,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李锦记可能会想到去收购民营企业,这样是没有多少包袱的,产权也比较明确。李锦记对外一直宣称准备收购西部的某企业,并且投资还在一个亿人民币,对于李锦记的一贯作风,其目的就是想打入川菜系,而四川的调味品企业重量级的就这么几个,贵州、四川有好几家调味品企业都是不错的收购对向。

收购西部企业完成布局的大梦,最终是个设想,难度过大,自然是告一段落了。

李锦记转而寻求自己突破,立足广东新会和广州工厂完成生产制造,物流问题,也通过广州工厂附近的黄埔港解决了大部分难题。

心定之后,李锦记开始围绕中国各大菜系来做文章,李锦记主打粤菜,进军沪菜、川菜,2002年7月,李锦记选定湘菜中心湖南长沙举办研讨会,主题为“湘菜创新”。至此,李锦记通过发展各个菜系来达到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此次研讨会邀请了湖南省内外大批名厨,其中包括湘菜大师王墨泉,通过名厨来拉动市场,扩大影响力,影响餐饮业来使用,这就是李锦记的全球经验。王墨泉用李锦记的酱料,来制作湘菜大获成功,这些经典菜式包括糯香排骨、黑椒多味鱼排、煲仔酱爆鸡、碧绿鱼片汤。其间鲍鱼大师张勇还用李锦记的酱料制作出“鲍鱼花菇“,使李锦记高档形象再一次强化,李锦记给这次研讨会定的基调是湘菜和粤菜的交流,主题创新,这为李锦记的蒸鱼豉油推向市场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2006年,李锦记香港总部决定实施中国区换帅由苏盈福先生接任,从此开创了李锦记5年业绩倍增的传奇。

  注:本文为陈小龙先生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媒体刊登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请联系陈小龙先生本人授权(陈小龙先生微信号:cagochen)。更多调味品营销相关文章,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关注“调味品123”微信公众号。

 酱料,调味品,西部,中国,李锦记,鸡精,经销商,味精,调味品,老干妈,辣椒酱,调味品,产品策划,营销咨询,调味料,复合调味品,品牌,火锅,调味品

    陈小龙先生,调味品中国市场著名营销专家,现任广州名道营销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为多家国内国际知名品牌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包括海天味业、李锦记、恒顺醋业、佳隆食品、新加坡福达食品(味事达酱油、广合腐乳)、美乐食品、百利食品、百味佳食品、中粮集团、双汇集团、伊利乳业、蒙牛乳业、恒安集团、洽洽瓜子、维达纸业、西麦麦片、小糊涂仙酒、丹宝利酵母等。陈先生从2000年开始在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调味品行业研究文章,足迹遍布中国本土近30个省市自治区,对于中国调味品餐料的分销渠道,经销商,新产品上市、市场环境,竞争状况等研究极为透彻,他对于中国调味品餐料销售与市场的研究,为中外调味品及餐料厂商提供了巨大的智慧支持。陈先生是中国调味品协会撰稿专家、《销售与市场》《新食品》《糖烟酒周刊》等媒体的撰稿人,并作为营销专家长期为《第一财经日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提供观点。陈小龙先生是全球第一本调味品营销专著《调味品营销》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