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松货币为何无法拯救中国经济?


 央行正逐步放开货币阀门已是不争的事实。自去年11月底中国迎来时隔两年的首次降息。近日央行又发布了“387号文”,将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虽然没如市场预期那样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但此举实质上放宽了存贷比,从而提升了银行贷款的能力。

央行对放松货币政策解释是,一方面可以舒缓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利于经济增速的稳定。另一方面银行的贷款能力提升后,可以避免金融体系内出现像去年那样的“钱荒”现象。但却没料到,11月央行降息使股市大涨30%,而“387文”出台前后,银行板块指数大涨4.65%。而央行真正所期望的目的却没有达到。

笔者认为,中国社会并不缺乏流动性,而是信贷结构的不合理。随着中国经济步入通缩周期,融资难并非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能提振中国经济,反而带来很大的副作用。与融资难相比,中国的实体经济面临着更严重的困境。

其一,更多企业担心的是“订单不足”,而不是融资难。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只有3%的企业将“融资”列为其下一季度(四季度)限制生产的关键因素。相比之下,更多企业(63%)担心的是“订单不足”。只有10%的企业在三季度有新增贷款,而88%的企业反映其无资金需求。显然,由于市场需求不旺,造成订单不足,这才是国内企业最大困境。

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需求不足是工业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近半数企业反映三季度产能过剩。相比于海外市场,国内市场情况更加严峻:46%的企业反映在国内市场供大于求,而对于海外市场该数字为28%。中国政府在扩大内需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二,企业家们的投资意愿降至冰点。三季度只有9%的企业认为目前是投资的好时机,而55%表示现在并不适合投资,其余企业持模棱两可的态度。与此相应,12%的企业在三季度进行了固定资产投资,较二季度16%进一步下降,而且只有7%企业的投资额超过了折旧。目前企业投资水平之低,即使对一个不乐观的人来说,也已出乎意料的恶劣了。

其三,人力成本的普遍上升,使工业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三季度37%的企业反映人力成本上升,中国正逐步失去低成本这一比较优势。由于需求不足,企业普遍难以相应地提高产品价格,导致工业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

现在的状况是,一方面融资难并不是生产企业的主要问题,当前国内实体经济正处订单不足、投资萎缩、人力成本上升的困境,另一方面央行向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的“善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股市加杠杆兴起,吹生严重的泡沫,这无疑会导致实体经济更加缺血。所有这些都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提振经济于事无补,反而会付出更沉痛的代价。

回顾以往,投资向来是过去数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本届政府早已意识到过去政策存在的问题,而继续采取相同的政策意味着,等经济最终着陆时,它将为前任政府的错误“背黑锅”。因此聪明的办法是与之前的政策划清界限。事实上,本届政府已经作出努力。一个明显的例证是20136月的“钱荒”,央行拒绝为扩张过快而缺钱的银行提供流动资金。那么最近为啥央行又在货币政策上选择了宽松呢?最合理的解释是,政府握有大众看不到的信息。

首先,银行坏账率正在攀升,如果不向银行系统注资,经济很可能会出现严重的硬着陆。目前银行的不良贷款的攀升主要还是制造业,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降温,许多开发商将面临破产,那么与之相伴的是大量的银行坏账的产生。所以避免金融系统再次发生钱荒,乃是当务之急。

再者,16日,全国地方债清理甄别结果已上报财政部。多家媒体预测,此次上报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将超过20136月审计署发布的数字。分析人士保守估算,此次审计的地方债最高规模将达15万亿。而在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中,很大一部分将要在今明两年还本付息,所以央行降息和放松货币也是意在减轻地方政府的还债压力。

最后,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拿出了“四万亿”剌激计划,各地方政府也随之跟进。此举虽一时解了当时国内经济的燃眉之急,但是各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更加恶化,这将是中国经济挥之不去的噩梦。如果现在要淘汰、兼并这些过剩产能的企业,那么不仅是中国经济,还有金融体系会遭遇冲击。现在央行也只能通过放水的方式来维系这个局面。

总之,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争取一点时间,但不能拯救经济。政府首要任务是推行能够解决经济结构问题的长期政策,包括拉动内需。政府需要寻求增加收入和提供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办法,这样才能降低民间储蓄率。另外一个解决需求疲弱、价格上涨的办法是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这些都需要痛下决心,彻底地行经济转型,以及与此相应的制度改革。

目前似乎有迹象表明,本届政府正在制定相关政策。比如近期出台的鼓励私营部门投资特定的、受监管行业的指引。而这些政策的成效如何,尚待观察。现在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宽松的货币短期对经济是利好消息,但是在中国,则可能暗示了经济已坏到了一定程度。